编辑:
2015-10-01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良担任谏议大夫,兼管皇帝起居事务。太宗想看他记载的内容,他说无此先例,并告诉太宗,他一定会坚守职分,秉笔直书。
B、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苦谏舜帝制造漆器和禹帝雕饰俎器,褚遂良认为那是他们过分地讲究,开奢侈浪费之风,是危险的开始。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C、高宗以皇后王氏无子,昭仪武氏有子为由,想废除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褚遂良则认为,皇后王氏出自名门,又没有违背妇德,况且先帝临终托付,因此他坚决反对废后,并把上朝用的手板还给皇帝。
D、褚遂良博览群书,擅长隶书,并被父辈的朋友看重,很快升迁为谏议大夫,他前后进谏数十次,多被采纳。晚年,因得罪太宗而一贬再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太宗以为然。
译文:
(2)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在西域读李白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到很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是我的猜想。
②这个漂泊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④异国情调、漂泊的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的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楼李国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之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第二人的。
⑤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 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扶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⑥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⑦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4、品味文中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诗人拒绝根的存在”,句中的“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拒绝根的存在?
(2)“他不习惯仰视”,句中“仰视”的含义是什么?
(3)“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15、下列两个句子中的“此”分别指代什么?
(1)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此”指代__________ .
(2)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
“此”指代 __________.
16、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5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能超过5个字。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 .
17、作者在第( 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四、诗歌鉴赏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8—19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8、在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本诗中“ 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19、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杜甫《孤雁》,完成第20题。
孤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0、古人评诗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三)阅读白居易《舟中读元九①诗》,完成21—22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 ①元九,唐诗人元稹。元稹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元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县一带),白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21、诗的前三句,诗人以“灯前”“灯残”“灭灯”三个极富个性的景象前后映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2、诗的末句描绘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四)阅读李商隐《赠柳》,完成23—25题。
赠柳
李商隐
章台①从掩映,郢②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③扑酒旗。
[注] ①章台: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 章台柳”。②郢:战国时楚国建都于郢,即今湖北江陵。③青楼:古代歌舞宴饮之地。
23、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 ”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
24、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2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五、语言运用题
26、好的电视栏目标语,可以起到强化栏目形象的作用。它可将宗旨、特色、功能等各要素融为一体,通过有创意的口号,凸现栏目形象,展示栏目风采。这样的包装既对栏目的内容定位起到了很好的强调烘托作用,又可以拉近电视台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贴近感和亲和力。如:
“新闻调查”———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生活”———倾心关注生活,真诚服务百姓
“人与自然”———讴歌生命,关注环境
请你参照例句,再从下面四个栏目中,任选两个来写,以突出栏目的内容特色。
“艺术人生”———
“新闻联播”———
“梦想剧场”———
“天气预报”———
27、阅读下文,填上符合特定语境的话语。
某理发师手艺高超,口才也好。
甲顾客理完发,照了照镜子,说:“ 头发理得太长了。”理发师笑着解释:“ 头发留长一点,让你显得潇洒文雅,而又含蓄深沉,颇符合你的身份。”顾客满意而去。
乙顾客理完发,照了照镜子,说:“头发理得太短了。”理发师笑着解释:
顾客高兴而去。
丙顾客理完发,照了照镜子,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却还这样说:“20分钟解决问题,理得太快了吧?”理发师从容回答: 顾客微笑而去。
28、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语境,发挥想象,从对声响感受的角度,补写文中横线处的内容。(不超过30个字)
一叶小草对一片秋叶抱怨道:“你跌下来的声音真够响的!你惊断了我一冬的美梦。”
秋叶愤怒地说:“ 你这出身卑微、住所低贱而又没有乐感的东西 .”
然后秋叶在泥土上躺下来开始长眠。当春天来临时,她苏醒过来———她已经长成一叶小草。
秋天又至,小草渐渐坠入冬梦,在她上面,秋叶从空中飞扬而落。她低低地自语道:“哦,这些秋天的落叶!她们弄出这么大的噪音,把我的好梦都给搅了。”
六、作文题
2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科学家发现,极地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强烈的紫外线可能击毙所有生命。
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化学合成物质的世界。你看,“吃”化学添加剂,“ 穿”化学纤维,“用”合成塑料:“化学”与“ 合成”充斥着世界:化学农药、化学食品、合成肥料、合成树脂……而电视、汽车这类工业文明的产物,简直就是一堆“化学”与“合成”。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位官员说:“ 如果达尔文生活在今天的话,他的工作可能会集中于物种讣告,而不是物种的起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已经伤痕累累,我们是轻轻地抚平其创伤,还是在创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请以“ 人类。科技。环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标签:高一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