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5-09-14
语文的学习课后练习是更有效的,以下是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呐喊》自序同步练习,请大家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1.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毁坏这铁屋”各比喻什么?
①“铁屋子”用来比喻 ;
②“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 ;
③“大嚷起来”用来比喻 ;
④“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 。
【解析】本题考查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①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②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 ③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④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2.上文画线句中加点词“确信”“必无”“可有”分别指什么而言?
“确信”指的是 ;
“必无”说的是 ;
“可有”说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答案】“铁屋子”的万难破毁铁屋子的破毁无望铁屋子可能有破毁的希望,而金心异认为几个人既然起来,就不能说决没有希望
3.根据上文文意,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两人在讨论旧世界的摧毁。有无可能,而不是或说不上什么鲁迅对于将来革命必胜的信念。
B.鲁迅对他自己的“确信”完全否定,这种否定的结果,就成为下面答应做文章的原因了。
C.上文的最后一段,反映了鲁迅对自己勇于否定,反映了他探讨问题时一贯的科学态度。
D.从鲁迅的“确信”中,我们可以了解他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面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B中“完全否定”的说法不恰当,从“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中可知,应为“有所否定”。注意表述的“度”。
【答案】B
二、阅读下文,回答1~2题。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对上面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愚弱”是针对国民精神状态的麻木而言的。
B.“材料和看客”指在公众面前相争斗的国民。
C.“不必以为不幸”是因为病死的人实在太多。
D.“那时以为”言外之意是“那以前没有认为”。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文段中词语的意义。做这类题需要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了解原文的主旨,然后再阅读理解题中文段。A项中“‘愚弱’是针对当时国民的精神状态的麻木而言的”是正确的,符合原文内容。其他选项都与原文内容和主旨不符,因此是错误的。
【答案】A
2.对上面一段话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记录下鲁迅“弃医从文”的一段思想变化历程。
B.可看出鲁迅的思想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C.表明了鲁迅是以有利于国民来确定自己志愿的。
D.标志着鲁迅经过探索终于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整个文段的理解。与第1题相辅相成。如果对全文主旨比较熟悉,就可以很容易地选出D项是理解不恰当的一项。因为全文主要叙述了鲁迅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和思想发展,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一段历程,当时的许多探索都失败了并没有找出救国救民的真理。其他三个选项都比较符合原文内容。
【答案】D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后面的1~4题。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1)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2)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甲)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乙)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丙)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1.“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的意思是( )
A.并不是一个急切地不能对自己的言论加以控制的人。
B.并不是一个急切得不说话心里就不安的人。
C.并不是一个急躁到不能让自己说话的人。
D.并不是一个急躁得不能不说话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特别注意多重否定的用法。
【答案】B
2.“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指的是( )
A.鲁迅认识到“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B.曾“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
C.是指“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D.鲁迅认识到,旧社会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却都闷死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寂寞的悲哀”。
【答案】B
3.鲁迅做小说“不恤用曲笔”的原因是( )
A.无暇顾及自己的作品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
B.为了让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不惮于前驱。
C.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D.主将不主张消极,自己也不愿将寂寞传染给青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间关系的理解。由乙句中“所以……,因为……”可知答案为D。
【答案】D
4.本段的第一层应划在(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段落层次的理解。本段共三句,第一句是关于“呐喊”的意义,后两句是关于怎样“呐喊”,故答案为A。
【答案】A
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呐喊》自序同步练习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请大家认真练习,提升自己。
相关链接:
标签: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