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写作特色

编辑:sx_yanxf

2016-05-20

合理的总结,合理的归纳,对于考试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下文为大家推荐了荷塘月色知识点,祝大家期中考试顺利。

写作特点:

语言艺术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秀丽朴素,富有诗的表现力,确实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突出特色。

通感——特殊的比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例多数论者认为属于“通感”修辞方法。

这种感觉相通的心理现象,钱钟书先生曾著文加以精辟的论述(详见钱钟书《旧文四篇·通感》《谈艺录》)。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之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沟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冷暖(如诗词中常见的“暖红”“寒碧”,沟通了眼、身的感觉),声音似乎有形象(如说声音“尖”),冷暖似乎有重量(如“轻寒”),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如“刺鼻”的怪味)。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这种共同的体验,早已约定俗成地形诸语词了;而当写诗作文时,要运用“通感”,就不能随意轻率为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者对于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事物必须都具有深切的感受,如朱自清之对“清香”和“歌声”,“光与影的旋律”和“名曲”;一是两种感觉在心里反映上必须具有相似点,如“清香”(嗅觉)与“歌声”(听觉)都是似有若无的,“光与影”(视觉)和“名曲”(听觉)都是和谐协调的。符合这样的条件,运用“通感”的手段,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要从《荷塘月色》中举比较典型的“移觉”修辞格的例子,似乎在另一句: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不能朗照”的“满月”,从视觉说。而“酣眠”和“小睡”的畅适之感则从整体的主观感受说。前者悦于目,后者快于身心。小睡的别有风味,人人均有同感,作者以之比月色朦胧给人的美感,真是既真切又新颖。但是全句并不具有明显的比喻修辞格的形式。

有了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知识点,大家感觉是不是方便了很多,那么大家就要及时关注本网站了。

相关推荐:

精编高一语文下册《师说》知识点梳理  

高一下册语文《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