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学习 > 高中经济学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来源:互联网 编辑:sx_haohm

2011-06-15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为广大考生朋友整理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同学一起来学习吧!

一、?寒假回校,要先坐汽车到A县,然后坐火车到重庆。

??本来要等9点的公车,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等到一辆昌河(私车)。

??司机要价10元,公车只要6元。

??司机说现在春节时段,公车每天只有一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发。

??我当时站在路上冻了一个多小时了,也顾不得那么多,就上车了。

??汽车途经B乡时有人招手上车,司机停车。

??那人问,到A县多少钱,司机说5元。

??那人说公车才2元,最多给你3元。

??司机说现在春节时段,公车每天只有一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发。

??那人还要等公车。

??4元你上不上?

??那人还要等公车。

??司机无奈,说:你就慢慢等2元的公车吧。

??说罢就慢慢将车开走了。

??我在车上没事做,仔细分析了一下,按经济学理论,司机的边际成为几乎为0,可以说是净收益为3元。那么为什么没能成交?这与生活中的一般商品的买卖不太一样,比如一件商品批发价为10元,卖价为15元,当出价13元时,卖主可能不卖,虽然此时有净有益3元,(假设此时边际成本也为0),因为卖主还会考虑一个机会成本,即下一位买主可能出价15元。

??但乘车不一样,因为那时还有好几个空坐,机会成本几乎不存在;且快到终点站了,路边可能出现随机乘客的概率很小了。

??为什么哪?

??晚上仔细想了,觉得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1、信息不对称

??司机对公车是否来这一信息掌握比较充分,而等车人则不,他可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等到公车的可能性比较大。

??2、过分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

??有了第一条的信息不对称,司机即自信等车人会后悔,相信司机的话,在车子慢慢发动时再叫住司机。

二、一个无效制度的典范

在校园里呆久了,常会发现一些感觉可笑的事,于是在空闲时就拿相机照了下来。面对这些照片,应该有话说,我们和他们。

??在制度经济学中,常会提到一个这样的话题,一个初衷好的制度却导致了一种相反的结果,不仅制度得不到执行,而且产生了破坏作用。在照片中的那条石板铺成的路就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一块草场最开始建好时没有石板,也没有行人踏成的“小径”。但是,久而久之,按照“几何学原理”和鲁迅的“路的行成原理”,这块草场的三角地带就行成了一条天然小道,这是相当不雅观的。于是为了改善此状况,政策制订者在天然小道上铺就一些石板,于是,形成了一条“人工小道”。这样一来,凡欲抄捷径的同志都走石板路了,这样于外观,于路人都有了一定的改善,看起来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但久而久之,却成了图上所显示的格局,天然小道和人工石板路并存!人们在石板路的旁边又开辟了一条鲁迅式的路。呵呵,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制度变迁的案例,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用脚投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原因何在?我想这里面的玄机各位非常容易得解,就不在赘述。

??其实,说到底,我认为出现这种无效制度的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者缺乏那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既然是铺路,就应该首先为过路人考虑,然后再考虑外观和铺路成本,因为路是让人走的,如果“行走成本”较高,路人很自然选择用脚投票。另外,很多政策制订者都不是政策的受众,他们制订的政策或制度与他们自身的生活无关,即“铺路人不走自己铺的路”,那么照片上出现的结果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了。我想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案例也非常多。比如“交通紧张--增设动车组(票价过高)--交通仍然紧张”,“环境污染--必须引入排污技术或设备(成本过高)--环境依然污染”等等。

标签:高中经济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