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会考 > 高考会考试题

2014广东揭阳市高中会考语文试题答案

编辑:

2014-05-05

lO.阅读下面的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题苏武牧羊图

杨维桢

未入麒麟阁①,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注】①麒麟阁:公元前51年(汉宣帝甘露三年),画功臣十一人像于麒麟阁,第十一人为苏武。②元:通“原”。

(1)诗人描述了苏武哪些经历?(37分)

答:①怀念家乡;②持节牧羊;③告别李陵。(每答对一点给1分)

(2)这首诗主要采用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①比喻。(1分)“风霜”“日月光”比喻苏武的节操,形象地表现了苏武的高风亮节。(1分)②对比。(1分)将战败投降的李陵对苏武劝降后不成后的哭泣与苏武的坚贞不屈作对比,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或爱国精神)。(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作答,共6分)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限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兰亭集序》  )

(3)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准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什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能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七彩教育网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关感》,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美的要素。

B。在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人的精神产品中存在的所有美的要素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及创作的灵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文人的物喜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E。自然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它们不可多得,不可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12.(5分)B  E(B.文中所谓“在人类的精神产物中可以找到,而在自然中早已存在,并且更为丰富”的“这些要素”仅指上句“对称、和谐、奇巧”等,并非指所有的美的要素。E.自然美景不仅靠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而成的,还要靠随机地组合。)[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3。下列各项中,属于逻辑美的一项是(3分)

A。朱自清漫步月下荷塘,受用“无边的荷塘月色”,获得了宁静之美。

B。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人们登岳阳楼观景时产生的或悲或喜之情。

c。苏轼游庐山西林寺而感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梅花的气质风韵。

13.(3分)C(这是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得到的哲理,属逻辑美。其他三项属意境美。)[3分,符合答案得3分。]

14。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4分)

14.(4分)(1)因为自然景物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

(2)因为人善于与自然交流沟通,从而发现其中之美。不仅如此,人还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感情,形成意境;又进而求理,形成逻辑美(哲理的美)。[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

15。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产生美感”的用意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4分)

15.(4分)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产生美感”是要指出“好景难得”。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而最佳组合只是出于一瞬,因此,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这样的现实启发人们要善于发现并学会珍惜自然给我们释放出的美感。[4分。“好景难得”、“最佳组合只在一瞬”、“不可再造”和“珍惜美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8题

村口那棵柳树

任萧烨

在我生长的小村子的村北头,有一棵长得十分茂盛的柳树,也是一颗在人们眼里可能再普通不过的柳树,可它却把根扎进了我的心里。

柳树长成在涝池边,每年春天,她第一个披起嫩绿的长发,向人们挥起温暖的手;夏天,她就像穿了碧玉的裙,婷婷玉立的偎依在池塘边,任她的倒影把池水迷恋;秋天,大风呼呼而来,她仿佛用尽全力,扯开嗓子呼喊,把那些贪玩的孩子赶回家;冬天,一夜飞雪,她又打扮成冰清玉洁的新娘,站在朝阳的光波里楚楚动人。

柳树旁边有一座只有房项和四根柱子的小房子,房内有一口井,井上有辘辘,记得小时候,全村予的饮用水都由这口井负责供给,无论每天凌晨还是黄昏,总能昕到吱吱的绞水声和铁桶相互碰撞的声音,大人们把水担往地上一搁,坐在一起,一边用孩子写过的作业本撕成一绺一绺卷着土烟丝抽老旱烟,一边没东没西的谈论着。每每此时,我便和同伴们坐在大柳树下,一边欣赏着辘辘演奏的音乐,一边用石子玩抓羊或者狼吃羊的游戏,等待着爸爸妈妈把一桶桶甘冽清澈的水装满,然后屁颠屁颠地跟着回家。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