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教案:山地的形成

编辑:sx_gaohm

2015-10-08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教案,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落在山地形成原因以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上,由于内容较为抽象,因此主要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借助简单的实验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质地貌知识,对野外山体的形成有一定的认识。为此首先应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褶皱、断层的形成和类型判别,褶皱、断层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其次通过图解让学生明确为山体的组成。这三种山体涉及大量的地质知识,山体特征与地质构造紧密相连,只有弄清地质构造的形成,才能真正理解山体的形成。

二、学习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 展示学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标要求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山地的类型有:         、           、           。

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        作用下,岩层发生         ,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          ,其有两种基本形态,       和       。

3、比较背斜和向斜:

褶曲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一般:                 ;
地形倒置:             。
向斜
 
 
 
 
一般:                 ;
地形倒置:             。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甲、乙两处是背斜还是向斜?说明判断理由:

(2)解释甲地成为山谷,乙地成为山岭的原因?

(3)假设在这时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遂道,应选在甲地还是乙地?说明理由。

5、褶皱山举例:

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断层指岩体沿          面发生明显的                   。

7、断块山举例:

8、火山由             和            两部分组成。

9、如果岩浆是沿着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如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日本的               。

10、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①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是:主要以        为主,其次才是       。

②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通常人们会把线路地址选在                 和                     。

③对交通运输线走向的影响:一般沿等高线呈         字型

课堂练习:

右图为一典型褶曲剖面,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2.图示山岭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3.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形看:

A为           ,B为            。

从地质构造看,A是                ,B是                。

判断的依据是:

(2)A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B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找出只知识的漏洞,有针对性的讲解

(二)教师精讲褶皱和褶皱山,断层和断块山形成过程

一、(板书)褶皱山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80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最好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二、断层

(播放动画“断层的形成”,投影图片“断层示意图”)

问:断层形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生:岩层断开,明显位移

问:断层形成什么地貌呢?

生:断块山,谷地

问:褶皱和断层有什么区别呢?

生:褶皱的岩层连续变形,断层岩层断开

小结:

山地的形成

1、  褶皱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

2、 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

三、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过程中配以大量的地质图片,更直观,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

2、 教学法中运动用相关材料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同时运用实际材料说明该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找油、气、水及工程建设上的运用,让学生深该体会到学习生活有用,学习终身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运用学案教学,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学生知识的困惑点,精讲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教案已经呈现在各位面前,更多精彩尽在精品学习网开学季专题!

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四章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