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2-24
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希望你喜欢。
课前准备
专业词汇:环境承载力 Environmental Capacity;
环境人口容量Environmental Population Capacity;
人口合理容量Rational Population
课题 《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1、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通过“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的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电视上投影出“一双手呵护地球”的图片和“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字,并提问:(1)大家知道这是什么的主题吗?(2)这里的“和谐”强调的是谁和谁的和谐?(3)如何才能使人与自然(地球)和谐发展?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的应用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一步。
2、讲述故事《复活节岛的悲哀》
【评析一】加强新课导入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的导入方法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精神振奋去猎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里,我用了两种导入法——设问导入法和故事导入法,体现出了两大弊病:第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导入切入点虽好,但是放在《复活节岛的悲哀》之前,略显累赘,可以剔除。第二,故事的呈现缺乏趣味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好之”“乐之”,他们才能有高涨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自我教育的欲望。心理研究证明,兴趣对人的未来活动有准备性作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爱听故事,故事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选择与课文内容情节紧密相关的知识性及趣味性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达到巧妙引入的目的。起初,我说“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的,故事的名字叫《复活节岛的悲哀》”的时候,学生们马上表现出“洗耳恭听”之势。遗憾的是,我将一个极具色彩的故事平铺直叙为一段材料,没有跌宕起伏的音调,没有意欲深究的悬念,学生索性自己开始阅读电视机上呈现的故事内容,我的“表演”略微使故事失彩。
(二)讲授新课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从前提、条件和本质属性三个方面对这个概念进行剖析。
3、用“木桶理论”来辨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和区别
4、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教学片断】
教师提问:一只木桶里面的水的多少,在底面积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是由哪块木板来决定?
学生回答:最短那块。
教师提问:假如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桶的容量代表能够承载的人的数量,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某地区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那一种资源。
教师补充: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应人口数量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供应人口数量来衡量,是一个警戒值。
教师提问:人类获得的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会变化,如果人们不合理利用资源,资源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显然学生的回答没有按照我预计的思路在思考,我强调是“获得”的资源与哪个因素关系最密切,学生还是一脸茫然,似乎不可能联想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评析二】教学机智有助于课堂生成
其实,这个学生的回答的思路是正确的,如果我换一句话问:“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少,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更多呢?”,她一定就能考虑到科技发展水平了。教学机智(pedagogical tact)在这一刻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换言之,教师不断地面临挑战,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教学机智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有助于课堂生成。
【评析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是“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服务;教材不仅负载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手段,实现学生的一般发展为目的;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拥有自主改造教材的权利;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而非唯一的教学资源。可能是因为刚当教师不久的缘故,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有点畏手畏脚,怕讲漏了书本上的知识,其实区别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方法有很多,并不一定用“木桶理论”来比喻。我后面的强化题设计,完全可以让学生区别这两个概念。
【教学片断】
教师提问:如何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组织学生讨论问答
学生甲:我是乐观者,目前我们的科学技术很发达,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开发的阶段,有很大的潜力,而且,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有足够的力量遏制环境退化。
(没有想到,这个学生的思路如此清晰,也没有局限在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
学生乙:当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很严重,如果人口还继续增长,资源枯竭指日可待,人类等于自我毁灭。
(这个学生也回答得非常好)
学生丙:我是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的,现在问题还不至于那么严重,但是我们还是要引起重视,保证大家都能健康幸福的生活。
教师总结: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无控制地增加人口,也不要认为前途暗淡,无法生存而悲观失望。
【评析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己去发现”,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这三种观点没有对错之分,我们只需要把不同的观点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发散地去思考,允许观念的对立和冲突,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果急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模式去思考,反而会使课堂像木乃伊般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平台,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尝试原以为“不可能完成”的课堂模式。
【教学片断】
材料:有一片草原,可以放养一定数量的牛羊,可以供若干家人幸福地生活。如果又迁来一定数量的人家,当地的生活水平肯定会下降,但也可以维持生活。如果继续迁入人口,生活水平会继续下降,直到该地区的资源无法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提问:根据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分析探究材料中的各种表述分别对应是哪一概念?
学生回答:略
【评析五】架构地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这个情节和数据都是虚拟的,其实我可以把它呈现得更为生活化。举例:同学们,我们这个教室能够容纳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现在实际上,容纳了多少人呢?现在,我们还能下位活动,和同学们交流谈笑。(人口合理容量)如果再进来这么多人呢?3倍又会怎样?通过生活化的例子,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了解人口过多可能带来的问题。当然,这个例子也有弊端,可能把大家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带入是空间容量的误区。但是,这个方法可以很好的构建地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学生活化的地理,学有用的地理。
通过这堂课,我认识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Identity and integrity)。
教学机智与勇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一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一地理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