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uqb
2013-12-11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下面这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中国近现代史,希望大家喜欢!
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洋务运动:(1)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朝面临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内外交困: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国外有资本主义侵略。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者“师夷长技以制夷”。
(2)代表人物: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目的: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统治。
(4)内容:先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还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3、戊戌变法(从光绪帝角度看)
4、清末“预备立宪”与“新政”
附:爱国官兵的抗争与探索——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禁烟运动:1839,林则徐、邓廷桢等领导,高潮是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厦门、闽浙总督邓迁桢率军击退英军。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与将士壮烈牺牲,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中炮牺牲。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炮台,英勇牺牲镇江,清军爱国守军顽强抵抗。
3、边疆地区新危机:1874年台湾军民抵抗日军侵略台湾;1878年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
4、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5、中法战争:马尾战役,福星,杨武,振威等舰奋起抗击法舰侵略;台北之战,刘铭传率清军抵抗法军侵略;镇南关之战,老将军冯子材指挥大败法军
6、中日战争:平壤战役,总兵左宝贵英勇指挥抗击日军。黄海战役,丁汝昌受伤,刘步蟾督战;邓世昌与致远舰将士殉国;林永升及经远舰将士全部牺牲。辽东之战,旅顺总兵徐邦道率军抵抗。威海卫战役,海军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7、抗击八国联军:清军在天津保卫战中与义和团联合作战。聂士成
认识: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经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高贵品质。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资政新篇》中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中是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义和团运动(1899-1900):
义和团运动是在北方民间秘密结社基础上,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而发展起来的一次自发的、分散的农民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性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笼统排外的性质与对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爱国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3、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配合了北伐战争。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没有理论指导),政治上(提不出彻底的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组织),组织上(宗派主义)的致命弱点。
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a.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b.政治上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c.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d.组织上很难形成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地主阶级和近代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其行动不可能突破传统的封建藩蓠,提不出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纲领或即使提出也没有实现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救亡图强的历史使命。
(3)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同样不能取得胜利,
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性决定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义的斗争的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渐进的觉醒
1、戊戌变法(1898年):
⑴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在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
⑵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⑶主张:实行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科技一进入中国就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因为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后来适应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两种经济又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外国侵略势力更从主观上维护中国封建势力。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势力与清王朝之间既矛盾又勾结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由矛盾斗争为主向以勾结为主转变。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极大地出近自然经济的解体,在此基础上,中国民族工业诞生。这种新的经济成份及瓦解冲击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重大抵制作用;另一方面,民族工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经济的依赖性。这又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①帝国主义列强如美国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倾销商品,尤其是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②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③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摧残,日益萎缩。
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采取了消灭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把农业生产放在了首位,并发展军需、民用工业。
(2)抗日战争
①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加强对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控制与掠夺,在农村抓丁拉夫,掠夺土地,抢占银行,控制金融机构,攫取中国大量资财。
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工业纷纷停产。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等措施,发展了生产,并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解放战争时期
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把大量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加强对人民的盘剥,造成工商业倒闭,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②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特权,独占中国市场和投资市场。
③中共中央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解放区广泛深入进行土地改革,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种经济成份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
①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除自然经济以外的四种经济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趋势是:衰落消亡,最终被消灭。
②外国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相互依赖,也相互矛盾。外资在中国的侵略势力被推翻、赶走;官僚资本在解放后被没收。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既具革命性,又具妥协性。在旧中国,发展趋势是日益萎缩;在新中国通过赎买政策被改造。
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严重阻碍,同时其发展又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趋势是在旧中国日益发展壮大,在新中国通过短期发展后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此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在这4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1)过渡时期(1949.10—1956)
①前期:经济的恢复时期。
民主革命的胜利,党和政府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面临国民政府留下的经济崩溃局面,恢复时期党和政府在城市中首先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同时领导人民群众与投机商人展开斗争,稳定物价,夺取市场领导权,政府因此赢得人民信任;
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方面)极大提高了工人积极性;
还对民族工商业采取合理调整,使利于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农村,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经三年土改实现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的转变,此后切实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因此1949年—1952年又称作经济恢复时期。
从经济基础角度看,这段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新民主主义经济确立。具体内容就是:土地改革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等。这些政策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决定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阶段,经济特征是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②后期:经济建设的开始时期。
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1953年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把工作重心转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上。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包括国营、公私合营、集体所有)。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也随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而奠定了初步基础。这段时期的经济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形成(即苏联模式)。
(2)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1956年到196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从经济体制上说还是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十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6年9月到1957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针。但在反右派斗争中犯了严重的扩大化错误,造成了严重后果。
第二阶段,从1958年初到1960年秋。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发动了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加之天灾和苏联政府撕毁合同,造成国民经济的三年严重困难局面。
第三阶段,从1960年冬到1966年春。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而在政治、思想、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线索
1、外商企业(19世纪40年代~建国初):
(1)性质及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近代前期列强纷争,英法为先;近代后期,日美争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2)兴衰过程:
①兴起: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商企业在华兴起。
②发展:19世纪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侵略者把持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早期,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输出资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办工厂,并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加。
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国民政府前期,列强继续扩大经济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③最终归属: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3)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压制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并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化特征。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客观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进程。
2、洋务派企业: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创办: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影响: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4)分化: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及归宿
(1)各阶段原因、特点、影响
原因或条件 特点 影响
产 生(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作用
②洋务运动的作用
③原有的商品经济基础 ①轻工业为主,分布于沿海地区;
②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 新的经济因素、西方思想传播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阶级结构的变化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向帝国主义过渡) 帝国主义资本输出、清政府政策调整 集中在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 ①政治:推动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发展②经济: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一定程度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短暂的发展春天(1912──1919)
(一战期间) 社会政治条件、客观条件、直接推动力、思想条件 时间短暂、行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 为新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
其发展趋势是逐出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三、近现代土地政策的调整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 资产阶级革命派 :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生”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 第一次: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即一大二公)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作出经济体制改革正确的决策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建国后城市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⑴建立国营经济;
⑵工矿企业民主改革;
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高三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中国近现代史就到这里结束了,同学和老师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标签:高三历史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