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uqb
2013-12-06
好多老师又要忙着为同学们写教案、备课。教案的制作需要清晰地思路,条理的章程,精品学习网编辑了高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欢迎老师们参考借鉴!
1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1.1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出现在高中立几第一章最后一节,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空间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特别是已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而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多面体、旋转体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2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1.2.1 从定理的证明过程,面面垂直可转化为线面垂直,就可以看到数学的化归,"降维"思想。
1.2.2 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从建构手段角度分析,可以看到归纳思想,而这一思想中包含着重组的意识和能力。
2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变
式,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2.2 能力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2.3 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判定定理及变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组意识和能力;判定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2.4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的意识,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3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变式探索
难点:判定定理的变式。
关键:本节课通过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变式探索,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4 教材处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即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先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联构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本课时为何提出变式呢,应该说,这一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节课处理过程力求达到解决如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简单的和谐关系。
5 教学模式
遵循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启动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引导学生实践思维过程,自得知识,自觅规律,自悟原理,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6 学法
6.1 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着重掌握元认知过程:
6.2 使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多向交流相结合。
7 教学程序及设想 环节 教学程序及设计 设计意图 7.1 设置问题,创设情景 1.提出问题:教室两相邻墙面与地面位置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验证两平面垂直的实际问题。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引导)建筑工人在砌墙过程中,为了验证墙面与地面是否垂直,常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所砌的墙面是否和水平面垂直 1.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感,感到棘手;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2.我们知道,学习总与一定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7.2 提供实际背景材料,形成假说 1.在实际生活中,建筑工人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墙面与地面是否垂直,即若紧贴墙面的铅锤的线,如垂直地面,则确定墙面与地面垂直,否则不垂直。2.紧贴墙面的线?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学生讨论,期望回答:即此线在墙所在平面)3.由此实际问题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呢?(学生交流讨论,期望回答:若平面过另一平面的垂线,则平面垂直) 1.教师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思维的最邻近发展)通过问题引领,来促成学生形成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 7.3 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证明上述假说呢?从已学过知识可知,只能从定义出发。2.定义的实质是什么呢?即证明两平面垂直的根据是什么?期望回答:即证二面角的平面是直角。3.二面角的平面角如何做出呢?在本假说中,如何做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关键在哪里?(学生交流)期望回答:假说中已知平面的垂线故此垂线必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所以关键在于在已知平面做与公共棱垂直的直线。 尽可能地揭示出认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7.4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经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强调此定理的含义 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降维"的思想方法 7.5 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1.教师引导:在此判定定理中已经知道,欲证两平面垂直,可以转化为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进行解决。下面继续研究,已知平面α.β,直线L考察面α,β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命题1:如果一个平面平行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事实上此命题实质是判定定理中若平面不经过已知平面垂线时,我们给予加上此平面与垂线平行这一条件。命题2:如果一个平面与另一个平面的平行线垂直,则这两个平面垂直。3.教师引导:若问题中,只出现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时你是否能找出这样一个命题证明两平面垂直吗?学生的演示模型命题3:如果一个平面垂直于两个平行面中的一个平面则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变式定义上的建构。2.这一问题设计试图让学生不唯书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让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的追求。3.让学生对教学思想方法,及其应情境达到较为纯熟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思维地贮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和应用。 7.6 总结回授调整 1.知识性内容:证明两平面垂直的方法,常有判定定理,命题1,命题2,命题3。2.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新素质培养的小结:a.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提练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察问题的意识";发现作为一种能力,可以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b.问题的解决,采用了化归降维等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c.问题的变式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一种多维整合过程。重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教材知识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个自我再生力强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得思维具有整体的功能,创新的能力。 1、知识性内容的总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2、运用数学方法,创新素质的小结能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理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这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7.7布置作业 反馈命师1、命题2、命题3的探究过程,并整理证明过程
高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不是很有意义呢?各位同学和老师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注意开拓思维,注重积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精品学习网伴你成长!
标签:高一数学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