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编辑:

2014-05-26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词,   作为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读》专题的诗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在《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

[案例素材整理]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老师、《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共收入十二首歌曲: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4、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5、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6、聂胜瓊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7、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8、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9、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10、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相看泪眼);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12、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其中五代词3首,宋词9首。而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被选入的也不是他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是《水调歌头·中秋》。

再者除了音乐的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词的融合恐怕更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的融合”。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新鸳鸯蝴蝶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