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案(第三单元)

编辑:sx_mengxiang

2014-10-15

精品学习网高中频道为各位老师准备了高中不同科目的教案以供大家参考,下面是一篇高一语文下学期教案(第三单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一单元

熊江平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古代议论散文。本单元教学要求之一是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常用词。只有将一篇文言文的每个词语的意思都弄清楚了,才有可能将整篇文章读懂。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对文言文词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才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掌握、积累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是文言阅读教学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的朗读背诵,是文言阅读教学的主要训练方式。

本单元教学要求之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质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遇到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问提出来。语言文字,有浅层意思,有深层含义。无论浅层深层,有疑而问,都是质疑。本单元要求的质疑,主要指这一类。这一类质疑,就是钻研精神。只有质疑解难,才能达到深入透彻的理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另一类质疑,是不同意作者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这一类质疑,则是怀疑精神。没有怀疑精神,只能墨守成规。只有勇于怀疑,才不致盲从,把认识推向前进。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怀疑,常常是获得真理的先导。质疑解难的过程往往是“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呢?一句话,就是要深入钻研。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头脑中会不断出现问题:“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跟事实符合不符合”,如此等等。本来没有疑问的地方就会发现疑问。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文章,更要深入钻研,细心玩味。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这种能力。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门径和方法,如怎样联系上下文,达到融会贯通;怎样联系实例,达到化难为易;怎样参考有关资料,到文章外面去寻求答案等等。组织讨论,往往能互相启发,茅塞顿开。解难是教学生自己解难,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和启发。

关于课文

《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又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本文论述“保民而王”的观点非常透彻。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一、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使惠王折服,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本课课文第一部分阐述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教学时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研讨”作适当讲解。要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诵读时要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一些词语释意的难点,如“王无罪岁”中的“罪”,作动词用;“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活用为动词。这些都必须结合课文注释,在诵读中仔细揣摩,逐步积累。

《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劝学》是第一篇。原文分两部分,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这里节选的一段,在原文的第一部分中。文章以许多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学习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方面的重要性,指出人生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主要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努力学习。荀子强调教育的功能,学习的重要,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篇文章里,说理是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的,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明白易懂,从而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如文章的第二段,作者论证学习的作用时,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然后以四个同类事物: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设喻,来说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从同一个角度,反复加以说明。这样写既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同时,由于每个比喻的具体内容各异,又使读者不觉得繁复,留下了比较新鲜、深刻的印象。再如第一段中作者论述学习贵在不舍时,也是接连以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样两组四个比喻来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这四个比喻两两成组,在内部条件上恰恰相反,但由于“舍”与“不舍”之别,条件好的不能取得好结果。比喻再加正反两面的对比,作者虽然没有专门去说理,道理却已经鲜明突出地摆在读者面前了。文章通篇都有比喻,但运用的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单用,有时连用;有时先说理,再设喻;有时先设喻而寓理于其中;有时连用几个同类的比喻;有时又正反比较,搭配出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在作者巧妙的运用之下,文章显得错落有致,富于启发性,使读者没有板滞的感觉。本课的教学要注意课文用了20个比喻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这些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一些难懂的字词句也可以迎刃而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词的古今异义、通假字、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过秦论》选自《新书》,是古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大约写于汉文帝元年(前179),作者贾谊时年仅21岁。本文通过对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致其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并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戒,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但叙事却多于议论,议论又多寓于叙事之中。文章以叙事作为议论的依据,故根据充足,议论就更有理有力;而叙事又因议论的阐发,使其思想内容得以深化和升华。这样叙议结合,富于雄辩,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作者使用辞赋的艺术手段,铺张、夸饰、排比、对偶,满篇皆是,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汪洋恣肆,主题突兀,不仅能够以理服人,而且能够以情感人。再加之全篇对比到底,纵比、横比、连比、间比等多种对比方法相交织在一起,使得文章结构奇特宏伟,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教学时,对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要简要,要以学生诵读为主。课文内容及写法应在诵读中作一言两语的点拨,不展开分析;正音也穿插在诵读中进行,或将需要正音的字写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以节省时间。划分课文结构很重要,可以让学生借此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要使学生一开始就大致了解文章的全貌。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的《师说》,曾被誉为胆识兼备,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品。他关于教师的职能的提法,就有精辟独到之处,以前从未有人提得这么明确;他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更突破了封建观念,针砭了当时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流弊;关于“人非生而知之”,有惑或从师的论断,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值得肯定。至于教师职能这个命题,虽有借鉴的意义,但必须扬弃韩愈所指的具体内容,而赋予新的意义。本文在写作上也是非常成功的。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环环相套,紧扣中心,布局谋篇,颇具匠心。在论证的过程中,又有的放矢,有破有立,有褒有贬,有虚有实,有综合有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极有说服力。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的大量运用,正反两面的反复论证,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壮盛,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因为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教师应对写作背景作简要介绍,可参考“课文研讨”及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讲解。第二段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这段中所谈的“耻学于师”不是一般性的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较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思想意义;另外,这段文字带有作者强烈的感情,汪洋恣肆而又旗帜鲜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给以适当点拨。

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的整体目标的设计,分一个方面。

第一是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想、层次,背诵课文。

第二是让学生整理所学到的文言常用词和常用句式,积累语言。每课的练习所列的语言现象只是举例性质的,并且有所侧重。如《寡人之于国也》重点是古汉语常用句式的积累;《劝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容易读错音的字,其中包括通假字。《过秦论》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文中为避免“同字重出”而用近义词替代的手法。因为是举例性质的,所以教师的教学中完全可以视情况,结合本篇课文或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补充、扩大。而这一切,都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整理。

第一是开放题,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展开联想,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例如,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要求学生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又如要求学生对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一观点谈自己的认识,等等。这些,都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此外,课文后有多处补白性质的文字,内容与课文相应。如金圣叹评点《过秦论》的文字,韩愈论作文的几段文字等,如能适当利用,也将有助于对课文的解读与探讨。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希望这篇高一语文下学期教案(第三单元)可以有助于您备课!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