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检查总结范文

编辑:sx_liujy

2016-04-18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精品学习网整理了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检查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整体认知月下荷塘的环境特征和景物构成,认识《荷塘月色》的圆形的文本结构。

2、能力目标: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表达,掌握融情于景、动静结合、通感等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及其背后的深层内涵。

二、教学内容

引题释题、作者简介、作品背景阐述、作者夜游荷塘的路径和所见所闻以及相对应的情感脉络、作者情感背后的深层内涵及最后总结。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下荷塘的景物构成及整体意境的解构与分析;

对作者写景抒情所运用的语言表达及写作手法的认知和学习。

难点:对作者情感脉络的梳理及对背后深层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以自主阅读的方式初步学习课文。

2、选取精彩文段带领学生朗读诵读,以读文来入境。

3、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行走路径、所见所闻和对应的情感脉络,一边引导一边板书。

4、以提问题的形式对重难点进行专门讲解,以此引导学生攻克重难点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联系时代背景,对文章的深层内涵做系统的讲解。

五、教学进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课题与释题(用时5分钟)

(1)采用情景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回忆童年时代见到过的荷塘,向学生描绘月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以及发生在其中的童年趣事,勾起学生的美好回忆,继而引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带动学生怀着童年探幽寻奇的兴趣走入本课文的学习中。

(2)释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带领学生朗读第4、5、6自然段,读文入境(用时3分钟)

3、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用时7分钟)

(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2)作品背景介绍:《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4、简要梳理作者的行径、所见所闻以及对应的情感特征(用时20分钟)

(1)月夜出门:

所处环境:由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组成的家中小院。

缘由:心情颇不宁静。

目的;到外边走走,看看月下荷塘。

(2)小径漫步:

勾勒出荷塘的轮廓。

所见所闻:小路曲折、幽僻、寂寞;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浅浅。

心境:什么都可以想可以做,自由自在,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暂时得到宁静,受用于无边的月色。

(3)细写荷塘月色(简要分析,留待下一课时再重点讲解):

先写塘中景物,包括了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强调层次感和以静衬动;

再写荷塘光影,包括月光、青雾、月照灌木和月照杨柳,强调光影交错和月色朦胧的景物特征,此时作者沉迷于审美愉悦中,心情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最后写荷塘四周,包括四周的杨柳、远处远山、蝉声蛙声,强调动静结合,找出文眼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由此分析人物心境:出离宁静,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心情落寞惆怅。

(4)追忆江南采莲:

先简略讲解《采莲赋》的大意。

再解释此处出现《采莲赋》的缘由:“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句:“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由此分析作者心情:并没有被回忆中的“热闹”和“风流”所感染,依然不宁静。

(5)回归家中: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恍若由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作者的行径和感情历经一个圆形的循环后回归原点,全文便是在这种圆形结构最末一笔中结束,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思。

5、引出文章的圆形结构及略作分析(用时5分钟)

结合回环型板书,向学生说明本篇课文的外结构(空间结构)和内结构(情感脉络)都是圆形状的。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至于作者为何会这样,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就留待学生课后思考,第二课时会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出最终答案。

第二课时

1、对第一课时进行回顾,边回顾边书写原板书,做好过渡。(用时5分钟)

2、对荷塘月色做细致分析,包括涉及到的三种手法。(用时25分钟)

(1)塘中景物:

回顾:塘中景物包括了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

提问引导:荷叶(以及其它三种)有何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

荷叶:在荷塘上遍布田田的叶子、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白色的、零星的、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多姿)、如明珠如星星如浴后美人。

荷香:清香,若歌声(分析通感手法)。

结合“若歌声”分析通感手法:“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最关键在于两者间的相似处。

此处的相似处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作用是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使荷香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荷波:处于叶子之下、凝碧波痕、衬出荷叶风致。

心情:渐渐走入审美的愉悦和宁静中,心里头泛起淡淡的喜悦

总结:语言细腻优美,富有表现力;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通感手法的运用使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扩大文章的内涵。

(2)荷塘光影:

回顾:包括月光、青雾、月照灌木和月照杨柳。

提问引导:月光、青雾、月照等景物有什么特征和关联?哪些字眼用得特别好?

月光:若流水,泻于花叶上。

青雾:浮于荷塘上,薄薄的,若轻纱。

月照:照在灌木上,留下斑驳黑影,阴森若鬼;照在杨柳上,留下稀疏倩影,像画在荷叶上。

“泻”字的妙处:“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富有动感与立体感,给人一种奶白色又鲜艳欲滴的强烈感受,“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有依附之意,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浮”字的妙处:“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心情:依旧是淡淡的喜悦。

总结: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3)荷塘四面:

回顾:包括边上的树(尤其杨柳)、远山、蝉声和蛙声

提问引导:涉及了哪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征?作者心境如何?从哪里看出来?

周边的树:杨柳为主,重重围住荷塘,树色阴阴若烟雾。

远山:隐约可辨。

蝉声蛙声:热闹一片。

作者心境:出离宁静,从审美意境中脱离出来,怅然若失,心情并不宁静。

文眼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看出作者的心境。

总结:作者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境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附:第二课时板书:

3、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心境“回归原点”的深层原因(用时5分钟)

(1)梳理作者的感情脉络: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2)联系时代背景:时值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3)深入探究: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

(4)思想升华:由此可见,真正使作者心情不宁静的是家国之忧患,而这种忧患是不可能通过美丽宁静的自然景物来消除的,作者的情感回归原点就是最好的例证。真正排解这种忧患的途径是积极投身革命救国运动中,在与黑暗势力斗争中获得生命的充实和光辉,而不是偏居一隅寄情山水。

六、作业

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检查总结范文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一语文教案栏目。

相关链接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封面精选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范文:荷塘月色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