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编辑:sx_chenj

2014-04-28

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

2.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3.初步走近两位文学大师,了解在他们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教学重点

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巴尔扎克的雕像)

教师配乐朗诵《语文读本》第三册第74课《巴尔扎克之死》之死的最后一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作者会说些什么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番话。

(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

(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适,师生稍作评述。

(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

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2.葬词一般的内容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公德,寄托人们的哀思。本篇葬词,有哪些独到之处?

提示:1.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2.雨果的这篇葬词除做到一般葬词所应有的内容外,还鲜明的传递这一种崇高和激动,特别是最后三段,虽不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五)突破教学重点,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理交融的特点

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课文

1.画出在每个部分中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

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

(六)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比较《》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2)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3)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3)“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话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探究活动

——对《》出色的辩证法的再鉴赏

《》与一般葬词的区别在于它不仅评说作者,而且阐述自己的生死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是本文“出色的辩证法”这一艺术特点的集中体现。巴尔扎克的去逝,带给人们悲痛伤感的同时,也给了人们无穷的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对本文“出色的辩证法”的分析,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有如下表述:“……本来表达对他人的崇敬,结果却无意中赢得了更多的人对自己的崇敬。这就体现了这篇葬词出色的辩证法。”这种表述是欠妥的,这种脱离文章实际而进行主观臆造的鉴赏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雨果的悼词,确实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这是作者崇高人格的自然展现。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维克多·雨果街”的命名、“维克多·雨果万岁”的心声、雨果去逝后进入伟人祠等等足以证明。

相关推荐

粤教版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