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6-04-07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精品学习网整理了高二语文蜀道难教案封面请大家参考学习。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4. 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5.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李白生平概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二、李白思想、性格
李白儒、道、侠融合为一。
(一)儒家思想对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他理想崇高,信念豪迈。
儒家思想造就了李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学而优则仕”“安社稷”“济苍生”“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政治抱负,并为这理想而奋斗一生。
如下列诗句都体现了他这一理想。
“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
“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送外甥郑灌从军》)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二)李白或许是历代著名诗人中受道家和道教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个。由于家风和社会习气的濡染,李白自幼崇信道教,学仙求道、服食炼丹,几乎贯穿其一生,因此,李白,他
1、笑傲王侯, 傲视权贵。
(1)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力士脱靴,国舅研磨,贵妃拂纸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飘逸洒脱,追求个性的独立,人格的自由。
(1) 据《本事诗》记载:“李白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完,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2)魏颢的曾这样形容李白的容貌:“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蕴藉。”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4)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云‘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相曰‘何物为饵?’白曰‘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时相悚然。
(5)李白爱酒,也爱月、爱狂,所以又有人把他的死因同“水中捉月”挂起钩来,这便产生了富有浪漫气息的“溺死说”。
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当代富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安旗在《李白纵横探》一书中,神奇美妙地描绘了李白临终的情景,写道:“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时,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船夫恍惚看见,刚才还邀他喝过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随波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去了。”
3、自信自负,自命不凡
(1)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2)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三)李白的任侠思想。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
(1)“十五好剑术” ,当年杀出五陵恶少时“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2)存交重义,轻财好施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禅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放湖侧,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之迁窆,式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上安州裴长史书》)
(四)评价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三、疏通诗意
(一)重点词语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 :比
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 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西当太白有鸟道 当 :面对
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绝:横着飞过去,飞越。巅:顶峰。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相钩连: 沟通相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折:回旋、倒流。
猿猱欲度愁攀援 度:越过 愁:为…发愁,为动用法
青泥何盘盘 何:多么
扪参历井仰胁息 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胸口。
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只
雄飞雌从绕林间 从: 跟随
使人闻此凋朱颜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盈:满、足。
枯松倒挂倚绝壁 倚: 靠
飞湍瀑流争喧豗 湍:急流
砯崖转石万壑雷 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转: 使…滚动,使动用法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夫:人 当: 挡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见义
锦城虽云乐 虽:虽然
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向西,名作状 长:深深 咨嗟:叹息。
(二)学生翻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深深叹息。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鉴赏诗歌“反复咏叹”章法
探究:这首诗的主旋律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诗中的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副句”提示了感叹的内容,分别感叹什么?
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
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噫吁嘻!危乎高哉——叹蜀道之高
使人听此凋朱颜——叹蜀道之险
侧身西望长咨嗟——叹剑阁形势之险,蜀中战祸之烈
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这种反复咏叹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二、鉴赏第一段
1、诗歌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
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可见开路之难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附: 蚕丛
传说蜀地的第一个国君为蚕丛氏,并且说他“教民蚕事”。是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是他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并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尝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乡人感其德,因为立庙祀之,祀庙遍于西土,罔不灵验。俗概呼之曰青衣神,青神县亦以此得名。” “丛”,其本义应为丛社,“蚕丛”其实就是蚕丛氏的神社,他是“蜀”的化身,
“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古蜀国王的名字。
鱼凫———也是传说中的古代蜀王,鱼凫氏的时代要大大晚于蚕丛氏。“鱼凫”就是民间所饲养的鱼鹰,俗名“鱼老鸹”。初民在驯化各种野生动物的漫长过程中发现,鱼鹰能轻而易举地抓到鱼,因而有人把捉到的小鱼鹰养起来,而不是把它吃掉。小鱼鹰在人类的抚养下长大,渐渐成为人类的朋友,成为初民成功驯养的动物之一。鱼鹰的驯养大幅度地提高了捕鱼的效率,更有可能在饥荒的时期,挽救不少人的生命,因此在水网泽国的川西平原的人们的心目中鱼鹰逐渐幻化为氏族的图腾和族徽。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鸟形器,那些喙部像鱼鹰的可能就是鱼凫的象征或者是族徽。
五丁开山
强大的秦国,常想吞灭蜀国。但是蜀国地势险要,蜀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队不容易通行,硬攻显然不是办法。狡猾的秦惠王便想出一条妙计:叫人作了五头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贪婪的蜀王听到这个消息,想要得到这些所谓的金牛,便托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马上答应了。但是石牛很重,怎么搬取?当时蜀国有五个大力士,力大无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们去凿山开路,把金牛拉回来。五丁力士好不容易开出一条金牛路,拉回这些所谓的金牛,回到成都,才发现他们不过是石牛,方知上当受骗。蜀王后来托人狠狠地骂了秦国国君言而无信,并把这些石牛运回秦国。秦王说听讲金牛道已打通,十分高兴。但十分觊讳五丁力士,因为其力无穷,不敢马上进攻。于是又生出一计,托人向蜀王讲:金牛是没有,但是我们有五个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还珍贵,如果蜀国国王要的话,愿意无私奉献。秦王的本意,想用美女计,来迷惑蜀国国王。
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周显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拽)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在这个故事里,蜀王的反面形象比较突出:贪财好色、荒淫自私,而作为民间石工代表的五丁则是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化身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2、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山高水险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点面结合 :青泥岭曲折高峻
青泥岭是徽县东南青泥山的最高峰,海拔1946米,上下20多公里,又称铁山,是古代蜀道上最险峻的一道关隘,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太平寰宇记》载:青泥岭“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遭泥泞”。
大胆想象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三、鉴赏第二段
1、 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运用何种手法?
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连峰去天不盈尺……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 “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四、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剑门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 地。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概括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六、简单探索诗歌的寓意。
结合之前讲过的背景:
李白怀着“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应召来到长安,可是唐玄宗却只给了他一个闲职。李白的满腔报复顷刻化为乌有。于是有了这篇创作。所以,文章多少总要寄托当时的一点心情:或失落,或困惑,或担忧。你能找得出这样的诗句么?
1.诗人描写了这个险象环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会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
2.第二节中作者来到蜀道时的感触:悲鸟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己当时失落,悲观的心情。
3.“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暗示自己对长安官场的恐惧,既想入仕,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担心官场险恶,不能功成身退,充满了矛盾。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高二语文蜀道难教案封面精选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二语文教案栏目。
相关链接
标签:高二语文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