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范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编辑:sx_liujy

2016-04-12

“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下面是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范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精品学习网预祝大家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自学指导】

1.课文题目含义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建筑是时空艺术,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指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即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2.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

梁思成先生是一位在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梁启超告诉他:“……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广博的学识在文中已充分地得到体现,会给予我们阅读的幸福感,但也许会带来阅读的障碍;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切体会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只有沉浸在文章洋溢着的浓郁文化氛围之中,感应着文中呈现出的文明光辉,才能“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

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3、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4识记积累

(1)识记字音

枯燥(zào)     鳟(zūn)鱼    闪烁(shuò)

螺(1uó)旋     廊庑(wǔ)    轮廓(kuò)

睇(dì)        梁枋(fāng)   眼花缭(liáo)乱

琢(zhuó)磨    嬉(xì)戏     荒谬(miù)

(2)词语释义

手卷:横幅书画长卷,只供棠头观赏,不能悬挂。

瓦垄: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凹凸相间的行列,也叫瓦楞。

枯燥:单调,没有趣味。

观赏:观看欣赏。

贯串: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嬉戏:(书)游戏;玩耍。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

熟悉:知道得很清楚。

惨淡:形容苦费精力。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百花齐放:①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②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琢磨: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

2、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特别重要。

第二部分(第2—7段),举例说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8—16段),举例说明建筑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并指出当前城市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3、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4、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前奏,重复和变化和谐统一。

5、自读最后一段,明确写作目的。

结尾一段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二、细微探究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持续性”的含义是什么?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3.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连用20个“一根”的表达效果怎么样?

4.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讨论明确:

1.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

2.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

3.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4.这一问题允许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

三、写作特点

1.选材详略得当。

本文好像要将音乐、绘画、建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谈,实则不然。作者先谈了音乐、绘画方面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问题,接着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谈建筑的重复与变化问题,而最后一段作者又明确地提出,在我国的城市建筑中做得还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作者的重点是要谈建筑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问题,所以在谈建筑时自然要多用些笔墨。另外,在具体写完故宫的建筑特点之后,又提到了颐和园里的谐趣园,因为它与故宫有着相似的特点,但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本文在内容的取舍上做到了详略得当。

2.重复与变化。

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l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里的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第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有详举,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有略举,如颐和园里的谐趣园;有泛举,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举例在重复中的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蹦重复累赘之感。

3.语言通俗、明白、形象。

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作者是一位建筑学家,按理说,文中使用一些建筑上的名词术语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本文的语言却浅显易懂。例如在写北京的明清故宫时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在最后一段写城市建筑时又说“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这样朴素如话家常的语言读来使人感到亲切,作者就在这样的娓娓道来中使读者欣然接受他的观点。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范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二语文教案栏目。

相关链接

2016年高二年级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格式  

北师大版语文高二下学期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模板范文精选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