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沪教版高二语文《自然笔记》教案设计

编辑:sx_yanxf

2016-09-06

教案是教师对新一课时讲授的整体设计,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提供了高二语文自然笔记教案设计,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

一 教学资料

1 作者简介:

杨文丰(1957-),男,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写作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系

2 写作背景:(略)

3 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出自一位科学家笔下。他凭卓越的想象力,以美妙而丰富的联想,华丽而灵动的笔触,将自然界种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瑰丽雄奇的景观,描绘得美轮美奂,在传授自然科学常识的同时,又给读者一无限美好的享受。

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对象明确,有条不紊地向我们描述了地球地色彩,晨昏的更替,空气的流动,分级的设定,年轮和位置的关系,降雨的异象等自然现象的种种奥秘,每一段落既保持了全文一以贯之的文风,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又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二 教学设计与案例

1 解题

自然:自然界,一般指无机界和有机界。有时也指包括社会在内得整个物质世界

笔记: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得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分析课文

朗读阅读提示:(作者以细致的科学观察和广远的艺术想象生动描述了地球的色彩,空气的流动,以及光照、降雨的作用和异象。读这篇文章,我们既能获取许多科学知识,又能得到美的享受。

一位自然科学家又如此美妙的文笔,令人赞叹。我们不妨也用文学随笔的写法,来阐释某种自然科学的知识。)

从阅读提示中,我们获得了什么重要信息?

参考答案:阐释自然科学知识,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每一部分阐释的自然科学知识。

蓝地球:由于太阳光的波长不同,遇到空气中的微型物质形成散射和漫射,形成“蓝地球”。

“晨昏线”寓言:白天和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

包容一切的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她的特征和作用。

蒲福风级:英国海军大将蒲福1805年以海陆之上的自然景物的“表现”来划分的风级。

位置:树木生长位置不同,生长状况很不同。

黄花雨:形形色色,略显异常的雨。

问一个问题:你最欣赏哪一段?再问一个问题:最打动你的是哪几句话?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

有关“蓝地球”和“蔚蓝色苍穹”的提法,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了。作者以诗化的语言、瑰丽的想象描绘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一种流传广泛的“错觉”。“笼罩地球的一片蓝,是阳光与空气精心写作的‘魔术’。”在这一段,作者将比喻和比拟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把光学的一些知识描写得灵动飘逸,使七色阳光、空气与地球具有了人格化的含义。

相对于“蓝地球”,晨昏线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但作者的巧思妙想和妙笔生花却使晨昏线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剪辑,深深地映入读者的脑海。“晨昏线过处,无非是白绸缎刚刚飘然过去,黑披风就急急拂脸而来。沧海桑田,云去云飞。黑夜和白天,对自己体下的江山万物,施行着轮回的恩泽和压迫。”作者在这里的用意并不仅仅局限于解释自然现象,他还从晨昏线引申出了光明与黑暗相互依存、互有攻守的哲理,由于有自然宇宙的大境界作铺垫,因此,文章极具感染力。

“包容一切的空气”是地球和人类最忠实的保姆,作者用生动的拟人手法和流云般的排比句式把“包容一切的空气”写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作者先用“抽象得像光,缥缈得如雾,飘泊得似水”概括了空气的特点,然后强调了空气和你我的关系:她中有你,你中有她。接着又用一连串的比喻,对地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着重介绍了空气是如何“包围、密拥着整个地球”的:她“是古老的,远胜于陶罐、甲骨文”;她“乃众多气体的家园”;她“是永恒的流浪者”……以比喻领起每一段,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空气与地球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也使文章对包容一切的空气的神情赞美显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她平凡到了极致”,“她是平凡而伟大的象征”,字里行间充满了人类对“空气”的赞美和感恩。

以海陆之上的自然景物的“表现”来划分风级,是一种极具美感和想象力的创举。作者在蒲福分级的基础上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引入大量人文典故和景物描写,将简略的风级分类表扩充为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同时又赋予“风”以极为丰富的社会学寓意,令人掩卷长思。

龙王山坡南坡北的位置差异造成山南山北松树生长状况的不同,对比,作者在求学时曾作过细致的观察,并用文学手法加以描绘。山南者普遍高大、茂密、年轮宽大圆柔,山北者多矮小、稀疏、年轮窄薄、硬实。这一切皆源于位置不同所造成的生存环境的差异。而对于一棵树,生于山之南北,大可以是一阵风或一只鸟不经意的行为。那么对于人类来说,其出身之贵贱或许也有同样的意义,但作者仅是点到为止,给人以回味。

谷雨、橙雨、鱼雨、银币雨,作者列举了这些令人惊奇的怪雨,指出这无非是龙卷风的“杰作”。这一段作者巧妙化用俗语和唐诗,“匆忙自扫门前‘雨’”,“随雨跌入夜,砸地响闷声”,“随风潜入夜”,以及“资本转移”等经济学术语,行文幽默活泼,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总结本文的特色

或许描写的对象是宇宙万物吧,本文的艺术想象也显得颇为大气.特别是“包容一切的空气”一节中,把“虚幻飘忽、无影无踪”的空气想象得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而且还感觉得到它的深厚和沉重。如:它的古老,“远胜于陶罐、甲骨文”;它的年轻,“年轻得像一只方蠕出蛹壳、飞入苍茫的蝴蝶”;它的勤劳,“像云水间的园丁”;风作为它的先锋队,能“舒展空茫中的旗帜,吹白十里的梨花,芳馨春燕的双翼”,“将秋天震颤得金黄”;还能“泛起梦似的涟漪”,“给万物以无尽的滋养”……在作者的笔下,什么“都是她怀中或虚或实的创造”,因为,开阔广远的艺术想象,使它成了“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善解物意,随物赋形”的天地间的精灵。

本文丰富多变的表达形式在全文中随处可见。“蓝地球”中形象的拟人、美妙的联想;“‘晨昏线’寓言”中巧妙的确比喻、哲理的思考;“包容一切的空气”中丰富的想象、深情的赞美;“蒲福风级”中恰当的比照、适时的引发;“位置”中科学的说明、巧妙的諭示;黄花雨中资料的引述、道理的揭示……让人读来有一种发现的惊喜和领悟的震颤。境界的如此开阔,内容如此的丰富,形式如此多变,内涵如此的隽永,实在让人不知是在读科学说明文,还是在读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

仿写

物理课上我们正在学力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也来模仿一下作者的笔法,来阐释一下“惯性”。

三 探讨与争鸣

作者在本篇文章中给我们提出了“科学和艺术的互融性”的探究课题

对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李政道博士一直有一个基本思想,即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与艺术的联姻

历来,人们把科学与艺术看作人类文化的两翼,犹如车轴两边的一对轮子,人的左右两条腿,一个硬币的两面。就是说,鸟儿要靠两只翅膀才能飞翔,车子要有两个轱辘才能滚动,人要用两条腿走路,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的。现在我们看一看从古到今,特别是眼前,在我们的生活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处。

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曾经用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而五乔木、火、土、金、水又与中国的五声音阶的阶名宫、商、角、微、羽相对应。我国历史上只有两门科学——天文学和音律学是有精确的数学表示的,前者有9位数字而后者达到25位数字。还有:青铜和陶瓷食具、酒具,浑天仪、天象仪等天文仪器,文房四宝,斗拱,宝塔,寺庙,佛教雕塑,透光镜,夜光杯,稳定平衡的造型“马踏飞燕”,用手在盆边的“耳朵’上摩擦就会使盆中的水花喷高数十厘米、盆中游鱼栩栩如生的“鱼洗”,用三维常平支架支持、可以在被窝里随意翻滚而香火不倾不灭的“被中香炉”,靠虹吸把水吸上去、一滴一滴下落的“滴水观音”等等。特别是 1978年在湖北省防县出土的距今2400多年的青铜编钟一一曾侯乙编钟,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巨型的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杰作。它共有65口钟,五个八度音域,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各12个调;以‘A为标准音高;频率的计算相当准确,与现代老名相应的音只差1%一5%它是扁钟,比起国外的圆钟,解决了钟作为旋律乐器的问题而外国到19世纪还没解决。无怪美国学者麦克伦(E.G.Mcllan)写到:“曾侯钟及其排列方法、命名系统和调律,都显示出结构上的成熟。复杂的律制、高超的工艺都超过了我们迄今对古代音乐世界的一切猜想。不仅其制作技术水平,而且在哲学——音乐学上所获得的成就,都使我们高度钦佩。同时处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却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堪与之比较的具有音乐价值的工艺品。虽然我们一向习惯于崇拜古希腊。” 自古以来,建筑以其本身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而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们是一幅幅用实物、构件、雕塑、造型构筑而成的图画。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中国的故宫、天坛、万里长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印度的泰姬陵;巴黎圣母院,一直到纽约的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温哥华电视塔,都是造物的辉煌成就。就拿桥来说吧,有中国的赵州桥,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巴黎塞纳河上、莫斯科的莫斯科河上、美国环曼哈顿的以至于杭州西湖苏堤上的一座座各式各样的桥梁,甚至还可以加上北京的立交桥。不论在海湾,在河面,还是在陆地上,每一座桥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中国的园林艺术,有山、有水、有花木、有建筑,可以造景、移景、“借景”,还有城市广场,街头雕塑,庭院设计,悬空山寺,田舍农家,无不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盎然生机。

通过对高二语文自然笔记教案设计的学习,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内容。

相关推荐:

北京版语文高二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模板:守财奴  

高一语文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教案设计:上学期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