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aody
2016-03-23
语文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案例:说“木叶”,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文章一上来先提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较“树叶”常见,并且有很多佳作传世;接着分析之所以不用“树叶”是诗歌语言凝练的需要;然后仔细论述“木叶”一词“木”字的两个艺术特征,分别是“木”本身是含有落叶意味,“木”有干燥的意味,而这些加在一起最适合表现那种“清秋”的季节特征。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找到“木叶”一词之所以用得好的原因,也即找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三步再引导学生得出这两个艺术特征其实都是有“木”这个字眼联想出来的,也就是说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最后解决一下“木叶”和“落木”的区别问题,
但是学生给出的反馈是,一是觉得没意思,二是觉得思路不清晰。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反思,我不能也不应该把每一节课都上的趣味横生,首先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语文课应该有他本身那种语文味,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语文味的敏感性,换句话说我不能为了迎合学生把课设计的没有语文味。 第二个问题,我想主要还是出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近年来因为对教材的钻研更深了,所以对于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特别在意,觉得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没有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将会是非常浮泛的,不管你加进去多少非文本的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都是失败的;其次,如果教师不深入研读文本,那么就谈不上上好这节课,尤其是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这节课来说,我给了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看书,接下来也通过探寻“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再次回归到了文本上,但是这个环节总有些粗糙,粗糙在哪呢?一是给的时间少,二是问题问得不够吸引学生,等于说我只给学生两次阅读文本的机会。还有一个文本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这篇课文引到的诗歌特别多,而且还有很多诗意不容易读懂,所以学生容易陷进弄懂这些诗歌意思的迷雾里里,把重点放在读这些诗而不是弄懂作者所要分析的内容上;另外,有些词,比如“空阔”“疏朗”“感情饱满”“绵密”这些中国艺术评论独有的词语给学生理解文本加大了难度。
在我自己来看,一是应当给全文做个总结;二是应该仔细分析文中的一些诗句用了“木叶”后到底好在哪,这样的话可能会不那么枯燥,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些。
高一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案例:说“木叶”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高中教学反思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高中频道!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中教学反思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