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4-21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精品小编准备了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希望你喜欢。
执教多年,《兰亭集序》也不知上了几遍,不是课文注释、教参,就是教学设计、课件,应该说占有资料相当多,可是没有自己的深刻理解或独到见解,一节课上下来,给人的感觉不是千篇一律,就是七拼八凑,要么人云亦云,要么印象不深,始终是隔靴搔痒,没有挠到痛处。这次拿到上课任务,先让学生深入预习,充分理解,自己一直就在想,全文324个字,帖子自己也临摩过,知道每个人都乐过,痛过,悲过,王羲之自身的乐、痛、悲和大家有共鸣之处,又有什么独到的地方,不管是乐痛悲哪种情感或者情绪,我们又该如何体验、怎样超越,从本文或者王羲之身上我们又能领悟到些什么。
知人论世是个方法论,王羲之从7岁开始练字,正值他7岁那年父亲王旷神秘失踪,二者可能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一篇评论这么讲,皇帝司马睿丢了一匹“马”,从此中国书法界多了一条“龙”。国之柱石王旷失联,他的两个哥哥王敦、王导成了文武大臣,东晋的政治斗争残酷可见一斑,因为王旷身涉险地、处于风口浪尖的幕后推手正是王敦、王导。虽然有亲哥王籍和王氏家族诸少做伴,敏感坚毅的王羲之终日苦练书法,冬夏、墨池、笔冢,此乐谁享,此痛谁明,此悲谁知!太尉郄鉴遣使去王家选女婿,“东床坦腹食”,众皆谓其与众不同,孰料想王羲之窃以为没戏!旧时王谢堂前燕,东渡浙江住绍兴,25年辛苦不寻常,一代书圣远名扬。王羲之32岁的那年的暮春之初,也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41位名士不远千里、不惧鞍马劳顿,从全国各地络绎赶来,王羲之这种逆袭的快乐岂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全部体验,一定要用笔墨记载下这千年难遇的盛会,“列叙时人,录其所述”。遇到乐,遇到痛,遇到悲,我们该做什么,王羲之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了大家。
解读文本必须有个抓手,这个抓手怎么找,每个人可能不同,有的抓个“雅”,有的抓情感线索,有的抓借题发挥,这些都很好,其实你文本熟了之后就会发现,本文的对比词比较多。兰亭帖18个“之”,那是从书法鉴赏的角度;醉翁亭21个“也”,那是从语气舒缓入手;本文15个对比词,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复杂的思想,很有思辨色彩。
第一段:少长(人和)、左右(地利)、仰观(天时),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写周围景色只用了四四十六个字,简洁明快,突出了景趣。探讨一下,很容易得出“乐”之源于少长(人和),少者如王献之等,后继有人;长者有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很长面子。作为东道主,兰亭佳处,王羲之去过n次,天时地利常有惟人和难能可贵。从7岁到今天,他准备了25年,三十而立,古人讲实岁,从失ku到重振他父亲当年的雄风,这一天他等得太久了。如今高朋满座,与会者志同道合,此乐何极!
第二段:按顺序有俯仰b、内外、趣(取)舍、静躁,欣倦、俯仰c、修短、死生,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充满了情趣。东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政治极为黑暗,因此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诞的生活,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行,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王羲之对此作了高度概括:内就是静,外就是躁,无论取诸怀抱(倾吐襟怀抱负)、因寄所托(借爱好寄寓情怀),还是悟(晤)言一室(清谈老庄玄学避世)、放浪(任性不羁,放荡,放纵)形骸,作者暗含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因为今天这个高雅的盛会,让大家晒晒太阳、去去晦气就是明证。不管怎样趣(取)舍,都有欣倦之时,岂不痛哉!当然,这个“痛”还有俯仰(人生短暂)、修短(人生无常)、死生(人类渺小)诸多因素。另外,俯仰作为一种文化,先后出现了三次,以下关于“俯仰”的句子至少有本义、应付周旋、人生短暂等三种含义,顺序按古今排列,请同学们辨析:
1、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2、左右周旋,进退俯仰。《左传》
3、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司马迁《报任安书》
4、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汉书》
5、举头(仰)望明月,低头(俯)思故乡。(李白)
6、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雍正)
7、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叶圣陶《苏州园林》
第三段:死生b、彭殇(寿夭)、后今(今昔),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肯定了“死生亦大矣”,否定了“一死生,齐彭殇”,引出了“今昔之悲”这个哲学命题,突出一个理趣。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是一句经常拨动人们心弦而引用率很高的话。那么“悲”在何处?动人处又何在呢?悲在人类认识上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动人处在于它揭示了这种局限性。现实总会有一定缺憾,人们身处其境时往往意识不到这种缺憾,因而也就无法弥补和纠正,只为后人留下很多惋惜,我们现在看过去,对过去的是非得失都看得一清二楚,但看现在、看自己时却是扑朔迷离的,这写出了人类认识的尴尬,人类的任何主观努力都不能彻底摆脱这种局限,所以也就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永远抒发不尽的惋惜和惆怅。不过,在一代代的叹惋中,人类同时就一步步地前进了,这是王羲之对人生局限性极富创意的认识。
以上来自文本的15个对比词,有合、有分、有呼应、有比照,有词、有句、有段落、有变化,既表现了王羲之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又体现了本文清淡雅洁、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第一段抓住俯仰文化,第二段突出死生观,第三段强调今昔之悲,是悲叹而非悲观,水到渠成。表达方式描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景趣、情趣和理趣相得益彰,乐、痛和悲既是王羲之的独特体验,又是后之览者的共鸣情感,王羲之用自己的人生实践给本文做了一个注脚,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人们无不临文嗟悼,为书法,为文章,为品德,为思想,更为了一代书圣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明白:乐是俯仰之间的,痛是可以超越的,悲是可以转化为力量的。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中教学反思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