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9-20
结论二:形成三圈环流,产生气压带和风带。
假设三:(1)地球表面均质,没有海陆之分;(2)地球公转时有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3)地球自转,于是气流在做水平运动的时候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结论三: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夏至日向北移,冬至日向南移。
假设四:(1)地球表面并非均质,海陆热力性质存在差异;(2)地球公转时有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3)地球自转,于是在气流做水平运动的时候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结论四:北半球真实状况并不是形成带状的气压带,而是高低气压中心相间分布。(季风环流)
提示学生每次假设都在前一个结论的基础上逐渐修正(假设二是在假设一的基础上修改了第3个条件;假设三是在假设二的条件上进一步修改了第2个条件;假设四完全接近真实情况,在假设三的基础上再修改了条件1)最后得到地球的大气运动真实的情况。得到第四个结论,又为学习“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做了铺垫。
通过自己动手去画“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寻找其中的规律;随着假设的递进,逐步得到:“单圈环流产生→三圈环流,形成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半球的冬季、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在完成四步假设后,理解课本设置知识的前后连续性和整体性。3.先将比较复杂抽象的知识分解,在对细节分析讲解后,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
对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讲解时,侧重分析其对气候中降水要素的影响。首先铺垫知识:降水所需的一般条件——①空气是湿润的;②有凝结核存在;③空气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汽可以冷却凝结形成降水。④垂直方向上,海拔毎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即空气做上升运动,气温下降。
分析低压带上,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做上升运动,所以易产生降水,形成多雨带,如在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多雨带;而高压带上,气流做下沉运动,所以不易产生降水,形成干旱的气候,如:南北纬30°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热带沙漠气候。
分析风带对降水产生影响时,关注风的运动方向, 当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时带来的是湿润的空气,易产生降水,如:南北纬40°—60°大陆的西岸,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带来湿润的风,终年降水丰沛。反之,如果空气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带来的是干燥的风,就不易产生降水。通过板图的形式,考察在不同纬度下,由于风带控制下的降水情况。拓展到季风气候中,进一步理解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而在寒冷干燥的冬季风控制下形成旱季。
如果在大陆的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显著,气温的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小;在沿海地带(特别是迎风坡),受海洋气团影响,气温年较差小,终年气温温和,年降水量大。
在以上的知识点铺垫下,讲授课本提供的三种气候类型,水到渠成很好理解。受单一的气压带(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的热带雨林气候,单一的风带(盛行西风、大陆西岸)控制下的温带海洋气候,和由于气压带、风带移动,某地受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风带(盛行西风带、大陆西岸)交替控制的地中海气候。
4.在实际审题过程中,把关键信息符号化,会读示意图。
地理题目中往往涉及到图表的阅读,要求学生熟悉最基本的概念图、示意图:能够画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和移动图;北半球冬季北纬60°大陆形成的气压中心;能正确画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图像;能够理解在基础图上衍生的变形图。
练习中考察的知识点可能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比如一道题目中写道:“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放飞一个气球,发现在刚放飞的时气球向东北方向飞,请选出此时北半球大陆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分析气球的运动方向可得当地此时的风向为西南风,进而推测出此时应该是北半球的冬季(地中海地区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所以题目变为“请画出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图”,这样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将复杂的问题拆分使之简单化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
效果反馈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改进,学生不再觉得气压带、风带那么难学了。通过把复杂知识点分解,做知识的铺垫,再从细处入手,层层递进,各个击破,学生逐渐理解学习过程,感受到逻辑思维的乐趣,效果不错。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学期地理教学反思怎么写,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中教学反思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