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5-22
三、 具体实施计划
周次 | 课时 | 内容 | 层次 | |||
章节 | 知识内容 | 知道 | 理解 | 比较 | ||
第一周 | 第一课时 | (二十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 (2)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俄国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 ||
(3)十月革命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 √ | |||||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作用 | √ | |||||
第二课时 | (二十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前后的中国 | (1)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 √ | |||
第三课时 | (2) "五四"运动 | √ | ||||
第二周 | 第一课时 |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 | |||
(4)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 √ | |||||
第二课时 | (二十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五国海军协定》 | √ | |||
(2)巴黎和会的实质及其后果;华盛顿会议抑制日本独霸远东的作用 | √ | |||||
(3)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 √ | |||||
第三课时 | (二十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斗争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孙中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 √ | |||
第三周 | 第一课时 | 国共合作,开创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局面;国民革命运动的挫折 | √ | |||
第二课时 | (二十五)20至30年代的苏联 | (1)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 | √ | |||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作用 | √ | √ | ||||
第三课时 | (二十六)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 | |||
(2)美国罗斯福"新政" | √ | √ | ||||
第四周 | 第一课时 | (3)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 | √ | ||
(4)德国希特勒上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 | √ | ||||
(5)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影响 | √ | |||||
第二课时 | (二十七)1927—1937年的中国 | (2)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红军长征 | √ | |||
(3)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由 | √ | |||||
第三课时 | (4)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 "九·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 | ||||
第五周 | 第一课时 | (二十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战场的开辟;《论持久战》的发表 | √ | √ | |
(2)《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全局的科学论述 | √ | |||||
第二课时 | (3)英法绥靖政策和欧洲战争危机的加深: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的绥靖政策和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 | ||||
第三课时 | (4)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和非洲的开始:德国突然袭击波兰;法国的惨败; 不列颠之战 | √ | ||||
(5)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 √ | √ | ||||
第六周 | 第一课 | (6)欧战爆发后的中国:日本在华组织伪政权;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制造国共摩擦;解放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 √ | |||
(二十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 (7)中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 √ | ||||
第二课时 | (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与转折: 苏德战争燥发;莫斯科战役;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开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 √ | ||||
(9)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 √ | |||||
第三课时 | (10)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英美盟军在北非与意大利的胜利;开罗宣言和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德、意法西斯溃灭;波茨坦会议;日本投降 | √ | ||||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 √ | √ | ||||
(12)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 √ | |||||
第七周 | 第一课时 | (二十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 (1)新中国的建立:重庆谈判和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对外关系 | √ |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 √ | |||||
第二课时 | (3)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联合国的建立;美苏"冷战"的展开;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的分裂和朝鲜战争 | √ | ||||
第三课时 | (4)欧洲共同体和战后的日本: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日本经济起飞 | √ | ||||
(5)5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 √ | |||||
第八周 | 第一课时 | (6)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亚非会议和不结盟会议 | √ | |||
(7)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 | |||||
第二课时 | (8)50年代以来的中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 √ | ||||
第三课时 |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一国两制”方针;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威望的提高 | √ | ||||
第九周 | 第一课时 | (9)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 √ | |||
第二课时 | 世界现代史复习 | |||||
第三课时 | 中国现代史复习 | |||||
第十周 | 第一课时 | 中外现代史联系比较 | ||||
第二课时 | 期中考试 | |||||
第十一周 | 第一课时 | 期中质量分析 | ||||
第二课时 | 世界近代史复习(一) | |||||
第三课时 | 世界近代史复习(二) | |||||
第十二周 | 五一长假 | |||||
第十三周 | 第一课时 | 世界近代史综合练习 | ||||
第二课时 | 世界现代史复习 | |||||
第三课时 | 世界现代史练习 | |||||
第十四周 | 第一课时 | 中国明清部分复习(15世纪至中国鸦片战争前) | ||||
第二课时 |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复习 | |||||
第三课时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复习(一) | |||||
第十五周 | 第一课时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复习(二) | ||||
第二课时 | 中国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部分复习 | |||||
第三课时 | 中国史综合练习 | |||||
第十六周 | 第一课时 | 中外史联系比较(一) | ||||
第二课时 | 中外史联系比较(二) | |||||
第三课时 | 中外史联系比较(三) | |||||
第十七周 | 第一、二课时 | 会考模拟(一) | ||||
第三课时 | 试卷分析 | |||||
第十八周 | 第一、二课时 | 会考模拟(二) | ||||
第三课时 | 试卷分析 | |||||
第十九周 | 第一、二课时 | 会考模拟(三) | ||||
第三课时 | 试卷分析 | |||||
第二十周 | 第一课时 | 答疑 | ||||
第二课时 | 考前指导 | |||||
第三课时 | 会考 |
标签: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