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学计划 >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

编辑:sx_gaohm

2015-09-08

“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第三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345教学模式

课  时

1

主备人

    马淑强

审核

孙垂龙      李全玉

 

预习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背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演变:1 )秦代: 

                                               2 )西汉武帝:  

3 )东汉:  

4 )魏晋南北朝:  

2、确立: (       ) 时期,在中央实行 (             )。 

1 )三省是指  (             ) ,职责:负责起草诏令。                                  

 

              (             ) ,职责:  (                )

 

                          ) ,职责: (                 )   。

下设六部,分别负责:  

2 )作用:  

 

 

 

3 、演变: 1 )宋朝:三省机构仍然存在,但长官   (                  )  ,另外设置  

“ (              ) ”,但  (       ) 已被分割:①宰相            )

②军政归 (              

③财政归 (         )

 

        2 )元朝:实行  (             ) 制,只设  (           ) 省。 (             ) 归入中书省。  

4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二、选官制度:

1 、目的:  

 

2 、演变: 1 )西周:  

 

          2 )战国 ~ 汉初:  

 

          3 )汉武帝时期:  

 

    评价:  

 

          4 )东汉末年 ~ 魏晋南北朝:  

 

          5 )隋朝:隋炀帝始设 (            )  ,以   (                   )

这就是科举制的开始。

6 )唐朝:①科举制度完善,成为  (            、定期举行的  ( ) 选官制度。  

 

②、作用   :  

 

 

三、监察和谏议   :

1 、目的:  

2 、确立:  

 

3 、发展:①隋唐:  

 

②宋代:  

4 、顶峰:①在中央:  

 

         ②在地方:  

 

         ③评价:  

四、汉唐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基础回顾自测】

1.(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08天津文综)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3.(08海南单科)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4.(03春季)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 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2007全国文综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6.(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7.(2007宁夏文综)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8.(2007广东卷单科)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04全国三)科举命题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始于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0.(2006年江苏卷)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

11.隋唐三省六部中制定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       B.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12.北宋时期,并称“二府”的是    

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三司使和枢密使                      D.平章政事和枢密使

13.“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14.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15. 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课堂探究案

【探究点一】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意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探究点二】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师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

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

材料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材料四、(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觳中矣”---《唐摭言》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回答:材料中体现出怎样的选官制度?

 

 

材料五:(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六:是年(1610),侍郎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

请回答:

(2)据材料五,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六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4)秦汉与隋唐选拔官员的方式不尽相同,前者实行推举制,后者实行考试方法。想一想,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

 

 

 

 

材料七: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据此回答:

 

(5)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为什么?

 

 

 

 

 

材料八、“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6)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

 

 

 

 

 

 

【探究点三】

材料:华表:在天安门前,有两个华表,好多人都不知道干什么用的,有年轻人曾经问我,这是不是国家的象征?其实不是国家的象征。牧惠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华表的沧桑》,讲天安门前的华表的来龙去脉。华表来历很早,古代称为诽木、谤木。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木头,木头上面要放一块横的板,这个样子有一点像中午的“午”,所以又称为午木。那横板上有时候要装饰一点图案,看上去像一朵花,古代“花”跟“华”两个字是相通的。所以演变到后来,就变成了华表。在华表的横板上面是可以写字的:对某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实际上它最早是起监察作用的。但是到秦汉以后,华表从议事的地方被搬到宫廷里去了,这样它的作用就消失了。到宋以后,华表从宫廷里面又被搬到宫廷外面去,一直沿袭到现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前面的两个华表,当初的意义完全丧失,变成一种装饰品,而且演变成一种权力的符号。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什么政治制度?并对这一制度进行评价。

 

 

 

 

 

 

 

 

 

 

【当堂检测】

.1、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

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2.汉武帝对相权成功削弱的表现不包括

A.频繁任免丞相              B.起用布衣为相

C.组成“中朝”决策机构      D. 取消了三公九卿制

3.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4.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

5.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6.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这种选官制度被称为

  A.宗法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7.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8.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

   A.郡、县二级制            B.道、州、县三级制

   C.路、州、县三级制        D.路、府、州、县四级制

9.元代单列的两个地方行政区是

①中书省直辖地 ②岭北行省 ③宣政院辖地 ④河南江北行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

A.秦朝的郡县制                   B.西汉的州郡县制

C.唐朝的军镇制                   D.元朝的行省制

11.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

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

 

【知识框架构建】

 

 

 

 

 

课后巩固案

【课后练习】

1.(2008年江门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2.(2008年广东省执信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试)《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行政管理      B.访贫问苦     C.监察官吏       D.缉捕侦查

3.(2008广州二模)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4.(2008广州二模)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本资料来自中学历史园地www.zxls.com

5.(200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军机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08深圳第二次调研)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历史园地www.zxls.com

7.(2008深圳第二次调研)政论家认为,唐宋以后,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尚书台掌管军国大事

8.(2008江南十校文综模拟)隋朝六部制中“民部”在唐朝时改名为“户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改名称是在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9.(2008绵阳第三次诊断)“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大臣

10.(2008汕头模拟)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与此相符的措施是:

A.建立中朝        B.设三省六部         学历史园地www.zxls.com

11.(2008徐州二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12.(2008淄博二模)唐初,突厥贵族对内地不断侵扰。假如你是那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作战计划,接下来你会(    )   

A.交皇帝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

13.(青岛市200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上述材料说明

A.唐朝中央审议机构是中书省      B.唐朝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

C. 唐朝中央执行机构是门下省      D.唐朝中央决策机构是尚书省

14. (江苏省百所高中样本分析考试历史试卷)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5.(2008年连云港市高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试)右图所示的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分别出现于(    )

A.秦朝和西汉

B.西汉和东汉

C.秦朝和唐朝

D.唐朝和宋朝

本资料来自中学历史园地www.zxls.com

16.(2007广东名校联考)“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17.(2007广东名校联考)《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18.(2007山东滕州11月)汉武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的共同目的在于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剥夺诸侯王国封地

    C.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D.避免相权威胁皇权

19.(山东枣庄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下列中国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分组不同的一组是(    )

    A.御史大夫、刺史                               B.丞相、参知政事   

    C.太尉、通判                   D.郡守、巡抚

20.(山东枣庄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其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加强了专制皇权

    C.通过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  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岳麓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