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6-03-29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下面是高一下册语文六国论教学计划,请大家及时学习参考。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忧国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要求:
1、结合注释,疏通全文,自已画出重点词句,难于翻译的也勾画出来。 2、预习思考题
①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进行论证? ②全文的论证结构有何特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③苏洵生活在北宋,为何翻出六国灭亡的旧事呢? 一、创设情景,提示背景 (一)创设情景
我们在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呢? (二)提示背景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欧阳修评价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评价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2、背景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后称为辽)大举入侵,宋真宗认为“兵不利、战不善”,不敢抵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答应送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在契丹的要挟下,结果修盟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二、阅读与品味 (一)读一读:
1、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重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 pù)霜露 洎( jì) 草芥( jiè) 下咽(yàn) 与( y?)嬴(yíng) 胜负之数(shù)
2、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词句。 (二)理一理
1、问一问: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样论证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 (三)结一结 1、字音词义
①率(shuài)赂秦:全都,一概。 ②思厥(jué)先祖父:这里相当于“其”。 ③革灭殆(dài )尽:副词,将近。 ④暴(pù )霜露:暴露。
⑤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⑥洎(jī):及,等到。 2.词语积累 ①通假字
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晒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饱,满足 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使,表假设关系 ②古今异义
(1) 其实:那实际情况,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今义为“实际上” (2) 祖父:古义祖辈父辈如“思厥先祖父” 今义:父亲的父亲。 (3) 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如可谓智力孤危 ③一词多义(课后练习二) 三、探究与对话
(—)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二)本文的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段)。然后就论点的两个方面进行分别论述,层层深入,反复论证:先论直接割地赂秦(指韩、魏、楚三国),则“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第二段)。证明了分论点一:“赂秦而理亏,破灭之道”。继论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是赂秦的国家既然相继灭亡,那么他们失去强有力的支援者,也就不不免于灭亡,这就是所谓“不赂者以赂者丧”,仍是“弊在赂秦”(第三段)。然后又从反面说,指出六国如果不赂秦,团结天下的才并力抗秦,那么秦国人就不可能平安无事;指出六国之亡,是由于被秦国的积威所吓倒(第四段)。最后说六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如果不赂秦而起来抗秦,还有获得胜利的可能,那么当今宋朝堂堂的天下大国,那就更没有重蹈六国灭亡覆辙的道理了(第五段)。这篇文章脉络很清楚,结构极为完整。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不仅具有一般议论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尤其是用语生动形象,富有情感。①在论证中穿插有生动的描述,如:“思厥先祖父……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之安寝”与“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② 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来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③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文章不时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不终”
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文章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且文章还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纵横恣肆,起伏跌宕,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三)议一议:苏洵生活在北宋,为何翻出六国灭亡的旧事呢? 联一联: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
写作主张: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苏洵,“言必中当时之过”。
结语:本文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论述六国亡于秦的原因,又联系现实政治,借古讽今。但本文借古讽今不是消极地批评北宋王朝失策,而是在指出六国应抛弃错误政策的同时,又指出了正确的政策,即“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北宋朝廷同样适用。苏洵的忧国之心也可见一斑。
高一下册语文六国论教学计划模板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一语文教学计划栏目。
相关链接
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