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6-03-29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下面是精品学习网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学计划表,希望对大家提高成绩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通过鉴赏语言,来体味文章意境美;
2、初步学会通过语言品味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主旨的方法;
3、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作者精美的语言艺术,感受听雨意境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从语言品味中领略作者通过观雨、嗅雨、听雨传达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是一张露天的叶,孤独是一阵冰凉的雨。雨滴敲打着绿叶,这也是生命的一个乐章。这雨滴,敲在树叶上,也敲在屋瓦上,敲在离人的心上,敲出了一篇华美动人的篇章。它隐藏着诗人余光中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饱含着他胸中对故乡的浓浓深情,也寄寓着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让我们叫醒自己文化的耳朵,去文中听听冷雨里凝结着的乡愁。
二、速读课文,勾勒作者的人生经历
1、介绍余光中生平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他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还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他生活过的地方:内地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2、从课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哪些经历?
在台北的细雨街巷里穿梭
在美国的丹佛山想象烟缭雨绕的情景
在大陆的秋天、在台北日式的瓦屋里听雨
还在蒋捷的词里、在王禹称的文中品味雨
三、品读课文,领略本文的语言艺术
1、《听听那冷雨》,其实是作者在不同地方观雨、嗅雨、听雨、体味雨的经历,它把这种经历描绘得如此动人。散文之美,美在情感,美在意境,也美在语言。
回顾我们刚刚学过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不仅陶醉在清华园荷塘的美妙月色里,也陶醉在朱自清营造的出神入化的意境里,他用了哪些语言艺术来达到这种效果?
生答,明确:
大量运用叠音词,既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又使文章富有音乐美;
精心炼字,用“泻”“洗”“浮”“画”等动词把月光的神奇作用写活了;
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引用古诗词来使文章言简意丰。
2、示范研读第5段。
A范读第5段
B内容:在蒋捷的词里听雨
C情感:借古诗词传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身世飘摇之感。
D手法:化用诗词
理解化用蒋捷《虞美人 听雨》
(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 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
① “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 “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而又枯槁的身心
② “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③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处境与蒋捷相识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地方化用了诗词?
示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此句化用了以下诗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阳关三叠》
给人的感觉意境优美而丰富,却丝毫没有艰深晦涩之感。
生答: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引用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 李清照 《声声慢》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金 元好问 《骤雨打新荷》“等句,写出雨带给人的悠远的思绪。
2、学生分组研读7、9、10、11段,指出各段里体现的情感以及所用的表现手法。
学生小组汇报研读成果:
第一组:本段写在瓦屋下听雨。生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句的比喻手法。把雨滴比作灰美人冰冰的纤手,把瓦片比作灰键和黑键,于是雨声就成了神奇的音乐。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生2:拟人手法也用得很巧妙。流光在作者眼里是“温柔的”,是一种“安慰”,是在“按摩耳轮”,用拟人手法写听雨对思乡之情的慰藉。
生3:本段的叠音词也用得很巧妙。“轻轻重重轻轻”三个词,让人感到仿佛是一阵急雨,快速掠过屋顶,留下或急或慢的脚步声。
第二组:本段写在日式的古屋里写暴雨。生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的炼字。“侵”字形象地写出了雨天时湿湿的绿绿一点点进入心里的状态。此外,挟、掀、泻、扑、刷、鞭、打等动词也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台风雨的力量之大。
生2:我觉得拟声词用得很到位。“滂滂沛沛”“忐忐忑忑”“腾腾”把暴雨的声音和气势表现得特别逼真。
生3:我特别欣赏这一段语言的节奏,断成行,便是一首铿锵有力的短诗,跟台风雨的节奏非常吻合。(学生朗诵)
雷雨夜,
白烟一般的纱帐里
听羯鼓一通又一通
滔天的暴雨
滂滂沱沱/扑来,
强劲的电琵琶
忐忐忑忑/忐忑忑,
弹动屋瓦的惊悸
腾腾/欲掀起。
第三组:第10段虽然也一样是在日式的古屋听雨,听的却是绵绵细雨。作者同样用的是诗的语言和节奏,但却是轻音乐般的音调,与回忆的绵长,节奏是相同的。(感情朗读)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听听那冷雨
回忆江南的雨
下得满地是江湖
下在桥上和船上,
也下在四川
在秧田和蛙塘
下肥了嘉陵江
下湿了布谷
咕咕的啼声
分析:如果把这一句话拆成这样一首诗,它的节奏舒缓,情调忧伤,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满地是江湖”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季之长,雨量之大;“下肥了嘉陵江”则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嘉陵江的壮阔;“下湿了布谷的啼叫”用了通感的手法,表现了雨景中布谷声给人带来的忧伤、惆怅之感。
第四组:本段写的是没有音韵的雨季,表达作者对雨中音乐的怀念。
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如今的台北雨天,没有色彩,没有音乐,只有令人沮丧的苍白与空洞。
生2:我最喜欢那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啾啾”“阁阁”“唧唧”这些拟声词的运用,说明原来的雨天,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心醉的天籁之音。如今这些大自然的音乐消失了,多么令人伤感。
生3:最能表达对这种逝去的美好的追念的句子,我以为是“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屋瓦就像美丽的蝴蝶远离了人群,人们也就远离了自然,远离了诗意。
3、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 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 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 化用诗句,自然贴切,具有浑然天成之美。
四、领会情感
从这些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答:对瓦的赞美,对雨的依恋。
进而升华到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更有对现实、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齐读最后一段,感受世事沧桑,都市文明破坏传统意趣带给人们的失落与无奈。
五、品味文化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幽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 劳人听过 /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诗人流沙河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带着文化的耳朵,从一声蟋蟀里,诗人可以听出乡愁,听到思念,听到共鸣,听到慰藉。
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会带来阅读时熟悉而熨贴的亲切感,会带给我们对作者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的认同感。文中哪些地方引起了你文化认同?
生答:汉字的形体中洋溢着乡情引起了我的认同。“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作者妙解字典里“雨”部的字,其实正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生2:文中引用的中国诗词也带给我们文化上的亲切感。无论是“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再好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没有诗意的中国,又哪有这妙极的意蕴?而这,又不正是浓浓中国情么?还有第5段的“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这些诗词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读起来带有浓浓的古典气息。
生3:中国建筑在雨中的风韵带给我亲切感。文中写到了中国的瓦房,王氏的竹楼,蒋捷词里的歌楼、僧庐等等,都在烟雨蒙蒙中构成一种山隐水迢、水墨烟雨图般的朦胧感。读到它们时,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于是在心灵深处流露出共鸣。
【教后反思】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篇幅较长、语言精美、内容深厚的文化散文。作者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引用大量古人的诗词,以衬托出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这样的文章教什么?见仁见智。怎么教?众说纷芸,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难教。
有人曾经上过一堂唯美感性但接受面不甚广的精品课,于是很多人也许认为语文课就是用优美的语调吟哦感伤的语句,散文教学就是和学生一起在云雾里仰望象牙塔了。我试着还语文课以亲切家常的风味,让散文教学变得理性平和起来。于是,我把这一堂课处理为散文鉴赏的“例文”体例,跟学生一起体会经历从“知人论世”到“披文入情”到“文化感受”的过程。希望通过三篇散文的教学,让学生提高散文鉴赏方面的能力。
在语言艺术鉴赏这个过程中,我采用了先方法回顾,再教师示范,然后学生分组品读,最后合作交流的方式,读出散文语言的精美,更读懂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情。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有收获的是让学生有自主品味的余地,有个性表达的机会,从而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创生出比较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本设计中那些对语言的敏锐体悟与对文化的真切感知就来自学生的发言。
高一下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计划表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一语文教学计划栏目。
相关链接
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