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6-04-22
本文恰当的采用了委婉曲折的表情达意方法,鲜明而深沉地抒写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下面是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格式:为了忘却的记念,请参考。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把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写法;
2.了解本文合悼五烈士的多种写人方法与将零碎材料组成严谨的整体;
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 感情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题目的含义;⑵写人的方法(包括选材、组材);⑶记叙、议论、 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难点: 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三、字词注音:
竦sǒng(通耸) 裴péi(姓) 孺rú(小孩子) 化huā(同花) 偈jì(佛经中的唱词) 涅 nièpán(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 赎shú(用财物把抵押品换回) 什shí(多种的、杂样的) 挈qiè(携带) 雏chú(幼小的) 缁 zī(黑色)
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 使 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 风格。
*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P87注④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P89注②
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P77注②
惴惴: 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P77注⑤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P77注⑥
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大禹谟》P81注②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P82注①
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P87注①
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P87注⑿
拳拳: 诚挚恳切。P87注⒀
时代背景:
鲁迅先生为了追悼“三·一八”惨案的烈士而写了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纪念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鲁迅为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的五位左翼作家: 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殷夫(即左联五烈士)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写的。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这种“围剿”是极其残酷与卑劣的,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文艺团体和书店,查禁进步文艺书刊,颁布恶劣出版法,通辑著名作家,最后竟使出了最残忍的手段: 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死。
对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可耻的反革命行径,鲁迅无比愤怒,当即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示抗议。文章指出国民党刽子手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高度评价了烈士对革命文学的贡献。以后又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柔石小传》等。1933年2月在柔石等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作者又写了本文。
解题:
要正确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应联系时代和环境,细读首尾两段,体会作者感情。
首先,弄清“忘却”的含义,文章开头,作者说“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文章结束,在指出“夜正长,路也正长”后,又再次表示“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对照这两处,就不难看出,水中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⑴将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在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⑵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至于这笔血债,烈士们的伟绩,作者当然不会忘却。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记念。
题目似乎矛盾的两层意思,正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坚韧的战斗精神。
课文简析:
全文分五部分:(作者采取标序号的方式分好)
第一部分: 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白莽即殷夫。
开头点明题意: 为了纪念死者,不能老让自己沉浸在悲痛里这是本文写作动机,也表明本文感情基调。
追述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不敢”“不愿”“不屑”有什么不同?
“不敢”: 是怕惹祸,怕刊登后受迫害,尽管内心同情革命者,想揭露反动派。
“不愿”: 是不想介入这类担风险的事,不打算采取鲜明态度。
“不屑”: 是认为不值得,充满轻视的意味,是站在反动派一边,和他们一鼻孔出气的。
三个词,显示了三类报刊的不同政治态度: 进步的、中间的、反动的。
《文艺新闻》是左联领导的半公开刊物,它就勇于透露一些消息。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只能“隐约其辞”,表现在“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子间里写,又去跑他的路了”暗示白莽不仅是一个作家,又是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革命者。
从《白莽印象记》中所记“不确”的事实,引出和白莽交往的经过,细致记叙了三次和白莽相见及书信往来的经过一点一滴,深情流露。
第一次: 记述见面的原因,顺便记下白莽的年龄、面貌、姓氏、籍贯等,寥寥数语写出了初见情状。
第二次: “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而记得很少,一笔带过。主要笔墨用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从这些记叙中,对白莽的了解是由浅入深,“深”表现在: 其一,“有一个故意的曲译”(故意地曲解原意地翻译),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未免有些意气用事。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从翻译的角度看),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其二,是在往返信件内容的记叙中,托出了白莽的率直: 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
第三次: 记白莽出狱来访鲁迅,显示他们的相知益深。
白莽来时,穿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在那时候,知识分子即使不西装革履,也必须穿长衫,否则就失去身分,与“短衣帮”为伍了。白莽刚出狱,为了不引起人家的怀疑,所以刚从朋友那里借来棉袍,由此可看出革命斗争的艰苦。
刚见面的失笑,是对白莽得释的欣幸;赶紧付给稿费,是对白莽亲切的关怀。
这里转到为“我的两本书痛惜”,这是一段补叙: 补叙购书之难,存放之久,喜爱之深,赠时的郑重其事。写“得”“失”,实际上有贯通三次相见的作用,既表达两人的革命友情,又揭露当时的反动统治。(“谁料到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
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格式:为了忘却的记念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一语文教学计划栏目。
相关链接
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