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二历史说课稿

高二年级必修3历史第六单元说课稿: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编辑:sx_gaohm

2015-11-08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关乎人的素质修养的学问。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必修3历史第六单元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精品学习网一直陪伴您。

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1)“文革”后,“左”倾错误的继续(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2.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也是本课重点。由于必修一和二已经学过,所以,这里只需依据教材简单讲述即可,注意突出分析邓小平对中国实现伟大转折、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起的巨大作用。

(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工作重心;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指导思想)

(3)意义:

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实现了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

1.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联系中外史实,说明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的一个关键时期。

2.特点:

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毛泽东思想,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3. 邓小平理论的深化

(1)“南方谈话”

A、内容:本质,关系,标准

邓小平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做了深刻的阐发。

B、意义: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2)中共“十四大”(1992.10)

A、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中共“十五大”(1997.9)

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规定邓小平理论是党的行动指南。

◇教师应结合必修一、二的相关史实,归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前夕,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和准备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前夕,中国共产党全面完成拨乱反正任务,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并对适合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作了初步概括,为邓小平理论的正式提出作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时期。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任务,提出了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并强调指出,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提出了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两步走奋斗目标。正是在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198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作了全面的概括,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完整地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科学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个重点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科学轨道。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以后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是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时期。实践的深人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理论上更加成熟起来。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多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提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以及“三个有利于”标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等重要观点和论断,是邓小平理论达到新高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四大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新概括,使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化。

◇教师在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时,要注意将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展联系起来,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同时邓小平理论是指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教师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创新过程,有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关节点。

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历史起点和思想起点,是为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理论基础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它是中国开始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深刻回答了十年动乱、两年徘徊之后“中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

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思想制高点和理论归宿点,是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它是90年代中国深入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也是90年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深刻回答了1989年政治风波和当代社会主义大曲折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大问题。

4.基本内容:

◇教师要补充整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教师可结合教材P68“问题思考”设计以下稍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否没有“解放思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解答,最终得出:“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的结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000年)

1、背景:

(1)国际形势   (2)国内发展   (3)面临问题

2、提出:

(1)含义、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议教师分析“三个代表”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关系。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观点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2)特点: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3.地位:十六大,写入党章

4、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2)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唯物史观是它们的共同哲学基础;与时俱进是它们的共同理论品格;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它们的共同价值取向。

◇用列表方式进行单元知识梳理与总结。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二年级必修3历史第六单元说课稿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必修3第四单元说课稿: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说课稿: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