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xf
2016-06-28
转眼间高中的课程已过半,为了老师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将高二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是高二(7)班(高分班)的学生
2、优势:高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历史知识的积累,而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3、不足:从月考平均分来看,该班历史成绩总体水平较弱。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导致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而且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对历史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理解运用能力有限。
二、教材分析
1、课程地位: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承接了前面“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又为下一课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旨在传播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价值观的思想启蒙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比较全面地文化转型运动。
2、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概况,内容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三、教法、学法
我打算主要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手段及依据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投其所好,展示一些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杂志,然后问学生喜欢哪种类型的杂志,原因是什么?
接着展示出《新青年》,告诉同学们这本杂志在九十多年前也有无数粉丝,因为它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由此导入新课为了重铸国魂,北京大学的部分大师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展示一些史料,及视频给学生观看。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及视频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这里要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概况: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然后叫两个同学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看书的效果。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你认为《新青年》所要塑造的新青年应该是怎样的形象?怎样重铸国魂呢?展示一系列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步进行分析,明白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接着展示旧闻资料,让学生感受旧道德和吃人的封建礼教,说出自己的心情。
对于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请一位同学朗读两段材料:
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4、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然后展示大量的资料,图片,漫画,让学生看过以后,再分小组进行讨论,之后由每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由我来总结归纳。这里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再联系实际,当今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5、在本课的最后,我用板书的形式对本课结构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最后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通过做题巩固知识点。
五、预期效果
本课引入了大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够纵向的和新文化运动前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之后的五四运动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和同一时期西方国家的思想状况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上文为大家推荐的高二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大家感觉还满意吗?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历史说课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