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二历史说课稿

岳麓版高二历史宋明理学说课稿范例

编辑:

2016-08-23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魏晋以来,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对原始道教从理论上、组织上加以改造,使它成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东晋末年,孙恩、卢循以五斗米道为号召,领导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官方道教已经形成。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谶纬神学化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论。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教:早在魏晋,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所说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其宣扬的老庄哲学,经过曲折的演变,终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

②佛教: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教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佛教的传入并泛滥,必然要引起中国传统思想的抗争,首先引起论争的是道教,在理论上与佛教争论的是儒家,但儒家是以直觉思维进行批判的,缺乏思辨的理论色彩。由于儒家在中国的正统官方地位十分巩固,这使得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

③道教:晋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他所写的《抱朴子》一书,不仅对战国以来“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发论述,更重要的是把神仙信仰与儒家思想捏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北朝寇谦之以“整清道教”为己任,打出“专以礼度为首”的旗号,完全按照封建伦理观念制定了一套教义,鼓吹“于君不可不忠”,“不得叛逆君主,谋害国家”,劝导人们“勿怨贫苦”,“戒勿以贫贱求富贵”。他还袭用佛教轮回转生思想,用“若有罪重之者,转生虫畜”欺骗恫吓人民。刘宋的陆静修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吸收佛教仪式,编制了新的道教斋戒仪式,齐梁时的陶弘景,以现实社会为模式,制造出“仙亦有等级千亿”的理论,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道教兼采儒、佛、道三家之说,把它们糅杂融汇在一起,以汉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形式出现,有利于宣传推广,扩大影响。

2、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三教合一”。

(1)隋朝:儒学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如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门立雪)

(2)主要思想

①“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共同特点,即通过恒古不变的“理”,能够将个人与世界、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所谓对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

②“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3)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