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一语文说课稿

高一语文说课稿:节选

编辑:sx_hez

2013-12-11

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精品学习网为了帮助在校高中生,特别整理了“高一语文说课稿:节选”一文,详情如下:

高一语文说课稿:节选

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有这么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节选》.我分四个部分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及课时安排,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板书.

首先是说教材:

《节选》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高一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理解的能力,体现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六个方面.本文所在的第二单元的要求是在学生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赏析散文表现手法的能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自传性散文",以地坛作为背景写了他对生命的思考过程,全文共七节,本文只节选了前两节,阐述了作者双腿残疾后对生命的思考及对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表达了史铁生对地坛的感激之意和抒发了他对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愧疚之情.

由于《节选》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单元中起着巩固提高散文赏析能力的作用,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找到与作者心灵触动的契机,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独到见解,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也通过解读地坛的景物描写从而学习散文的"借景抒情"手法,进而达到巩固提高散文赏析能力的目的.

我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结合本文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相关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新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炼关键句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学会感悟生命,感悟亲情,理解母爱,勇于面对挫折,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母爱的理解.

对生命的感悟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对母爱的理解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解决教学难点来实现.

教学难点:理透第一课时三处景物描写的作用;读透作者绵密而富有哲理的抒情语言.

(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学生可能不理解作者如此写景物,且把他写得越来越灿烂,写景的语言也比较陌生化)

第二是说教法学法及课时安排:

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讨论法,诵读法,情感感悟法三种.

讨论法,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诵读法,通过把无声的书面语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让学生如临其境,能引起感情的共鸣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感悟法,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教学.这给了教师新的任务,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上课前教师要充分酝酿情感,课堂上要调控自我情感,善于驾驭课堂,以情引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具有开放性,要求贯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原则,且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因此,本课的学法,我主要采用课前的学和课堂的读以及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领悟,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愧疚.

第三说是说教学程序设计

整个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具体是:导入设计,作者简介,整体感知,分析精读,小结与作业.下面先来看我的导入设计.

导入我采用了事例导入法,主要是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故事来导入,由于高中生都学过历史,对罗斯福有一定的了解,对他的"新政"的竞选口号更是口熟能详,这样的导入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来;另外,罗斯福和史铁生都有"残疾",这样的导入首先在感情上就让学生改变了对残疾人的传统看法,更加能让他们认真去理解作者,用心去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在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我会进行作者简介,因为学生已经对史铁生产生了兴趣,这时必要的作者简介能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阅读文章,提出要求并播放录音可以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达到情感感悟的目的.

分析精读就是研读文本的具体过程,体现了教师设计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在分析精读部分,我会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这四个问题的设计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达到学语言,训思维的目的.

学生完成第一部分的默读之后,我将和学生一起进入研读文本的第一个过程:研读文章1——4段,思考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去地坛

学生在经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也经过了充分的预习,可以直接在课文的第2,3段找出关键句,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我会让他们集体朗读这些关键句,然后由教师点拔,学生归纳要点.要点如下(双腿残疾后无处可去,地坛离家近,地坛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很像).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激起学生对第二个问题的兴趣,而且四个问题并不脱节,这样更能让学生牢牢把握文意,"学了新知也不会忘了旧识".然后提出第2个问题:研读文章第3,4,5自然段,回答地坛是怎样的地坛

首先要明确,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在提出问题后,我会对地坛作一些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一下地坛的前后概况.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一重点问题,我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这样做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1)首先让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相关景物与景物描写的关键词语.学生在朗读后可以很快找出关键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知识要点: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玉彻雕栏散落.这些都见证了地坛衰败荒芜的一面.

(2)其次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我会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地坛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抓关键句,并思考"意图"的内含.

(3)课后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课堂后学知识,把课后习题有目的有动机地引入课堂中可以起到使课堂和课后有机结合的作用.在第三个小环节上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三,体会作者绵密的抒情语言.讨论后明确:作者通过不同于一般的语言顺序来体现.

(4)突破了以上难点后,我会趁热打铁让学生研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几年后作者眼里的地坛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设计是从作者的思考角度入手的,正所谓"景随情迁"思考的问题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不同.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抓关键句:"虽然荒芜,但并不衰败"并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关键词语: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等.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这四个意象的内含——代表生命的律动,引导"我"走出轻生.

通过对第三,五自然段的研读,学生已经清楚"地坛是怎样的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后,这时我再提出第三个大问题:研读第六,七自然段,回答相关问题.

(1)作者在地坛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结果如何 提出这个问题时上课时间已经过去一半,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下降,这样就需要教师发挥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找关键句,找到关键句后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比如个人读,齐读,分组读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把课堂的气氛再一次提高.学生找到关键句并朗读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作者思考了"关于死,为什么出生,怎样活"三个问题,得到的结果是"要活下去".

(2)作者决定活下去,那么我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我会提出对应的问题:"作者眼里地坛的景物又变成了什么样的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虽然地坛在岁月流逝中失去了往日的浮华,但是"石门落日,雨燕等"却显现了永恒的一面:生命力量,生命的呼吸永恒.景物写得越来越灿烂意在衬托出作者想清楚生与死后的心境.

在通解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后,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节 对地坛景物的三次描写在"我"对生命的探寻中所起的作用.并用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所描写的三次景物一样吗 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 "

在一番讨论后,教师点拔,学生归纳:不一样,三次景物的描写是按"荒芜——不衰败——灿烂."写得越来越灿烂.这些实际是作者心情的一个外在写照,映衬作者心境,提供作者思考的背景.解决了这一问题就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与地坛的关系:地坛是作者人生的导师.

以上几个环节遵循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新理念.

在通解文意后,我会就我的板书设计进行小结并结合课后练习布置作者,然后采用预告式结束,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

四,最后一个环节是:说板书.

板书其实就是一个微型教案,要讲究简单明了,精炼简洁,形象直观,布置合理.这一板书以线状的形式把整篇课文的内容串了起来,而且还充分的体现了文章的结构,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高一语文说课稿:节选由精品学习网整理提供,愿考生学业有成。更多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相关内容内容请关注【高一语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