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一语文说课稿

高一下学期语文阿房宫赋说课稿范文精选

编辑:

2016-03-28

 是啊,复道是怎么回事?

 两层通道,上下层的。

 对,上面那层自然是横在空中的。“霁”是什么意思?

 雨停了。

 不对。雨停了,可能还是阴天,乌云满天。

 雨后天气转晴。

 对。只有雨后转晴才可能出现虹。雪后天气转晴也称霁。我们高二将要学的一首词前小序中就有“夜雪初霁”,意思是冬天的第一场雪刚刚结束,天气刚刚转晴。在这里,作者把上层的通道比作彩虹,与上面的未云何龙相照应。还有没有问题?

 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到位。这样吧,我再来考大家几个问题。你说一说“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是什么用法?注意,我问的是用法,不是意义。

 名词用作动词。

 严格地说是数词用作动词,以前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你先别坐下,我再问第二个问题,“骊山北构而西折”这句话,分析一下它的语法结构,注意,不是翻译。

 “骊山”是主语,“北构而西折”是谓语。

 这里的“北”和“西”是什么用法?

 名词作状语。

 对,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因为后面已经有动词了,如果后面没有动词,有时候方位名词也会活用作动词。但是你刚才有一个地方说错了,哪位同学能够指出来?

 “骊山”不是主语。

 对呀!我故意要看你们理解了没有,这里的主语是——

 阿房宫。

 但是主语省略掉了,有的同学误把“骊山”看作主语,实际上这句话是说阿房宫从骊山的北面建起,向西折,然后通向咸阳。下面还有一个“钩心斗角”,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有同学比划)对,这是一种建筑格局。前面说“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是很形象的,连接楼阁之间的走廊仿佛人腰一样,当然这腰不是纤纤细腰,“缦”有宽缓的意思,这里着重指宽,后文还有“缦立远视”,“缦”着重缓意,“缦立”就成了久立的意思了。翘起的屋檐就像牙齿一样高高地啄向天空,苏轼有一句诗,“乱石穿空”,与此类似,把静态的东西写出了动感。接下来讲整体布局,每一个建筑群落是向心而建的,檐角相互对峙。现在所说的“钩心斗角”是什么意思?

 相互算计。

 是个贬义词了。古人用“钩心斗角”有时候也形容写文章构思精巧。对了,现在“钩”字怎么写?

 没有金字旁。

 不对,两种写法都可以,这点要注意。好了,现在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个句子写得最好?当然这个问题本来是见仁见智的,但是在第一段中,有一句是公认的名句,我想考考大家的眼力。

【学生议论纷纷,有说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有说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有的说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几句当然很好,用了夸张手法,想象瑰丽,但其他几句也大致差不多呀?

 (肯定地)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其他同学纷纷应和,意见渐趋一致。】

 这一句好在哪里?

 短小精悍。

 可是“盘盘焉,囷囷焉”也短小精悍呀!

 这几句极具概括性。

 有道理。还有呢?我把这句改成现代汉语,大家看一看怎么样?可以说成:秦统一了天下,砍光四川山上的树,建成了阿房宫。

 不行,太平淡了!

 那原文的好处在哪里?

 高度概括,同时短促有力,很有气势。

 对。我们知道,长句往往比较舒缓,短句比较有力,一开始用四个有力的短句,极具概括力,笼罩全篇。但是大家还要注意,其实这四句写了两件大事,中间的跳跃性非常大,留下了不少空白,而且让读者一开始就有想法。“六王毕,四海一”,写得多容易呀,但其实秦统一六国容易吗?

 不容易。

 那他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六国一下子就被灭亡了,在佩服秦的强大气势之后,人们禁不住要想,为什么六国灭亡得这么迅速?实际上文中就有答案,但不是第一段,这里只是埋下了伏笔。后两句也很奇怪,“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是不是一次建成的?

 不是。

 其实秦始皇死的时候并没有建成,甚至项羽一把火烧掉它的时候还没有建完,多浩大的工程呀!但作者说得非常容易,仿佛四川的山一下子就光秃了,阿房宫就建起来了。这里留下的空白让我们去想象,中间多少征夫泪呀!为建成阿房宫,百姓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艰辛!好,现在我们把第一段集体读一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阿房宫赋》一文的写作目的,作者的有关知识及“赋”这种文体的特点。并且研读了课文的第一段。课文的其余部分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请同学们课后预习课文的其余部分。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课前,有同学已经把诗(词)抄在黑板上了: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愁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讲这首词,从作者到内容。】

 讲得相当不错,有板有眼,基本上把这首诗的内容交代清楚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诗词了吧?但是大家有没有有意识地把这些诗词联系起来考虑?比如,有些东西可能反复出现?

 没有。

 古典诗词的欣赏,只弄懂字面意思是不行的,还有许多微妙的地方。不仅如此,古人写诗比较喜欢用典,有许多意象或场景都是前人用过的,熟悉古典诗词的人都会会心。所以,欣赏古典诗词,具备相当的诗歌修养相当重要,而且,要渐渐地体会比较微妙的地方。比如第一句“被翻红浪”,只解释为没叠被子是不行的。古人写景写物的时候往往把心情投射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被子没叠,同时也感觉到了作者的心绪,仿佛红浪一样翻卷起伏。下面的“慵自梳头”也引起我们的一些联想,李清照还有一首诗中有这样的诗:“日晚倦梳头。”而早在《诗经》中就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句子,(简单解释这几句诗)说白了,女为悦己者容,在这里,作者不梳头,自然是因为丈夫不在了。后面提到“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也不是首创,有出处。诗人不直接说瘦的原因,却说不是因为沉溺于酒或者悲秋,用排除法。“病酒”取自一首词中的一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而“悲秋”自然取自老杜的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有来历。“千万遍《阳关》”里的“阳关”,应该是语意双关,其实古诗里常提的就那么几首曲子,一说杨柳,指杨柳枝,也指杨柳,一说阳关,指阳关曲,也指地方,大约是中原与西域的交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家可以想象它里面包含的文化意义。武陵人也是用典,来自《桃花源记》,而所谓秦楼之类的,在古代也是闺房的泛称,不知道是不是取自《罗敷曲》?包括一提到美女,也无非罗敷绿珠之类的,不可不注意。古人写诗词的这些特点,与古代生活的节律是分不开的,古诗的背景是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一种自然的节律,表现为缓慢以及规律性的重复,所以有些意象反复使用,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进行变化,熟悉这种情境的人自然很容易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大家要欣赏古典诗词,首先要大量地积累,然后慢慢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了。好了,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阿房宫赋》。上节课我就发现大家的预习特别好,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几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推进新课

 好,我们先把第二段与第三段大声地读一遍。

 还是先给大家一点时间,考虑一下什么地方不太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怎么理解?还有后面的“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个问题我找一个同学,哪位能答出来?

 是说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幸是宠幸的意思。

 哪一课中学过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对。这里是说那些宫女希望被宠幸,但是有人三十六年没有见过秦始皇,其实就是说有人从来没有见过秦始皇。还有没有?

 “绿云扰扰”是什么意思?

 是啊,“扰扰”容易理解,就是纷纷扰扰的意思,“绿云”呢?

 这里的“绿云”是形容什么的?

 头发。

 头发怎么可能是绿色的?难道染了发不成?(学生笑)这句话似乎应该改成“乌云扰扰”或者“黑云扰扰”。(大家笑)其实的把头发不写成黑的而写成其他颜色的还有例子,想一想?

 朝如青丝暮成雪。

 对。青丝就是乌丝。年轻的时候头发是乌黑的,老了以后就变白了,说的是这个意思。我们有时候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古人使用颜色时有时候让我们感到难以理解,比如我们经常说青天白日,天明明是蓝色的呀!同时,我们既说青草,也说绿草。《劝学》中有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的印象中,青与蓝似乎是截然不同的颜色。其实大家知道,最基本的颜色只有几种?几原色?

 三原色。

 对。颜色与颜色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经常在电脑中绘画的同学就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青、绿、黑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古文中经常辗转相训。就是有时候相互替代。绿极了我们也称墨绿,听过没有?

 听过。

 所以这里的绿云也是指乌云,但为什么用绿云不用乌云?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