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二语文说课稿

高二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示例

编辑:sx_zhanglz

2017-10-16

高二语文说木叶说课稿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 ,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 歌的能力。并积累古诗句。

2、 能力目标: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 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

1、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富于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

2、走出课文,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三、本文的课时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为:归纳总结,讨论交流,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

一、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众多名句,为何如此青睐木叶呢?什么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怎样的气息呢?此导语在于用书中优美的诗句入题,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再进行设疑,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

课前学生做过预习,提出的问题采用先宏观,后微观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先把握住文章的大方向,再在细枝末节上去深入地求证、印证中心,进而对课文有个准确的理解。

宏观问题是:

1、 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

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

7段:总结

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微观问题是 :

1、我们可以看出“木叶”与“树叶”相比,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

(1)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2、 这两个艺术特征,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3字词语概括一下?

暗示性

3、 我们大家一起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木叶”给我们的暗示,(轻念)斑白的树干、枯黄欲落的树叶、冷风中瑟瑟飘零……为什么“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现在你明白了么?

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高二语文说木叶说课稿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