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1
二、(17分)
1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选出分析不恰当的项:
山中 王维 山行留客 张旭
荆溪白石出, 山光物态弄春晖,
天寒红叶稀。 莫为轻阴便拟归。
山路元无雨, 纵使晴明无雨色,
空翠湿人衣。 入云深处亦沾衣。
A.王诗描绘深秋时节山中景色,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
B.张诗也重在描写,山中春色描绘得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C.王诗中的“湿衣”是幻觉和错觉,渲染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
D.诗中的“沾衣”是实写,是人们进入云封雾锁的深山之后的真实情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0-21题。
题 李 凝 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0.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回答22-23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2.对这首词的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醉里”二句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动的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C.“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2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结构布局奇变,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把上下两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起一意。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比喻生动的描写了抗金的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十分振奋人心。
C.这首词词题是“壮语”,前九句雄姿英发,堪称壮语,而末句却是感情大转折,使全首词变得低沉凄凉,一变而为婉约派的风格。
D.尾句“可怜白发生”是写现实生活,与前九句是想象中的军容和雄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
24.对下面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白芙蓉 屠岸
一株白芙蓉,静静地站在石墙旁,
每次走过,我总要对她凝视。
她始终静静地站着,端庄而矜持,
过后,她送来一丝淡淡的清香。
这一回,我又从她的身边走过,
她的枝桠微微地倾斜向一方,
她神态依旧,只是添了点忧伤。
我久久地看着她,直到她面带羞涩。
我仔细审视:
为什么她情绪异常?
一只花蜘蛛在结网,蛛丝把芙蓉枝
同傲慢、华贵的紫薇联结在一起。
我立刻动手,扯断了纠缠的蛛丝。
她立即站正了,腼腆中仍带着端庄。
我告别。
她送来一阵浓列的香气。
A.诗人对“白芙蓉”的描写不是刻板的写景状物,“白芙蓉”是人和事物的化身;对诗中的“花蜘蛛”、“紫薇”也应这样理解。
B.“白芙蓉”柔弱、华贵,容易博得同情,但她傲慢、怯于恶势力,所以“我”谢绝了她的回报,委婉地表示出不愿与她为伍的态度。
C.诗人写“白芙蓉”、“花蜘蛛”、“紫薇”的关系以及“我”对它们的态度,形象地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对匡扶正义的赞美。
D.这首诗,咏物言志,展示诗人美好的心灵;诗中蕴涵着一种理念,美好的事物总要被美好的心灵所护卫。
25.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26.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7.对下面这首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 叶 沙白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A.起句一个“风”字、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拂面、树叶飘零之状,暗示了诗人的悲秋之感。
B.轻轻的一个“噢”字,便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的一番领悟。
C.“绿色”常象征生命蓬蓬勃勃,“热血”则常使人想到流血牺牲,“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思想境界,不再是单纯的咏物写景了。
D.“经霜”一词语涉双关,它既是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是比喻诗人人生历程中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等考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8-29题
力的前奏 陈敬容
歌者蓄满了声音
在一瞬的震颤中凝神
舞者为一个姿势
拼聚了一生的呼吸
天空的云,地上的海洋
在大风暴来到之前
有着可怕的寂静
全人类的热情汇合交融
在痛苦的挣扎里守侯
一个共同的黎明
1947年
2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节不落窠臼,以无声描绘歌者,在静默中表现乐音的底蕴。
B.“拼聚了一生的呼吸”,体现了舞者对理想的执着和不懈追求。
C.诗中“大风暴”不仅指自然界的风暴,而且暗含政治风云、社会变革。
D.这首诗中力的载体主要以“歌者”和“舞者”为代表,并不包括“天空的
云”和“地上的海洋”。
2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舞”与“歌”是两种艺术形式,但在本诗中,“舞者”与“歌者”两个形象的美学指向是一致的。
B.诗的第三节中“可怕的寂静”并非怯懦的表现,而是用可怕之形显示深沉雄浑之力,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C.诗的最后一节卒章显志----“黎明”在漫长的、痛苦的守侯以后终于到来,这样使得这首诗平添了振奋人心的力量。
D.这首诗以丰满的感受性和充沛的激情,表现了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之美。
3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一九三八年作)
A.这首诗角度独特,由“假使”引出惨不忍睹的结局,从而彻底否定了“不去打仗”的做法。
B.这首诗含着深刻的警示:假如不抵抗,不但会遭到肉体之灾,而且会遭到精神之辱。这种警示,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魄。
C.这首诗短促有力,如同阵前擂响的战鼓,滚动着激烈悲壮的情绪。
D.这首诗语言简明,又暗含深沉的弦外之音,将不甘做奴隶的抗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1.下列各句默写中,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32.下列各句默写中,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B.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3.下列各句默写中,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B.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34.下列各句默写中,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B.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早卖杏花。
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5.下列各句默写中,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B.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耐朝来寒雨晚来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