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0
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整理了苏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落日浅析及练习题,文章中包括:落日浅析、作者简介、练习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浅析《落日》一文的细节描写
朱启平以其独到的新闻、历史眼光,现场采写的通讯《落日》记录了一个极有历史意义,值得“永志不忘”的瞬间,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并被列为大学新闻系教材。那么,这篇轰动一时,且影响深远的通讯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战胜国代表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标志着二战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因此,对此事的报道,本身就有重大意义。而朱启平报道的《落日》中传神的细节描写,可谓为其成功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就是在记叙类、说明类文体中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将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出来。在细节描写中,高明的作者能够用极精彩的笔墨将所写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表现出来,让读者欣赏、评价与思考。通讯报也是如此。但是,通讯的文体特征要求它不同于消息的简明扼要,而是要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的描写,做到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对一篇优秀的通讯来说,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落日》中传神的细节描写,绘形传神,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思。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该通讯细节描写的突出特点。
首先,符合逻辑的真实。细节描写的根基就是对现实事件的适当联想与想象。“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作者正是巧妙地抓住了“9.18”这一特定时间来展开联想,追述历史――“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是“九一八”、“一九三三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那辆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北平的时间是九点十八分,又是“九一八”。如此,十四年后的日本侵略者在这个时刻签字投降,不就显得天理昭彰了吗?于是,这样符合史实的细节描写,于感慨中,于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是《落日》能够成为永垂史册的经典的缘由之一。
其次,符合人物的个性。细节描写也要突出对人物动态造型的描绘。文中写到日本代表重光葵时,描写得细致入微:“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这位要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日本大员的“挣扎”、“斜身”、“倚杖”、“除手套”等等动作,似乎都有着小小的停顿,这表明他故作镇静,妄想用遵守外交礼节来保持外交家的风度。这些假装镇定的行为明显没有掩饰他精神上的彻底崩溃。他把“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只自来水笔”,其实,投降书的内容他早就知道,而作为战败国的代表落笔签字前还要假装矜持,可笑至极。梅津美治郎的“没有入座”、“站着欠身执笔签字”的细节,虽然动作看似轻快,但是也暴露出其内心的恐慌,从而引发了水兵们抑制不住的轻笑。这样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内心的欢愉和对敌人的蔑视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轻而易举地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
再次,精心锤炼的词语。细节描写同样需要突出对词语的精心锤炼。《落日》中对文字记者、摄影记者都进行了描写。写文字记者“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手不停地作笔记”表明文字记者不愿意放过抢拍这一重大事件的任何一个细节;而摄影记者是“千姿百态,或立或跪”,表现他们的敬业和想抓拍这一大事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可见,作者以极其精炼的笔墨和对语言非凡的驾驭能力,传神地刻画了各国记者对这一事件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呈现这一时刻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值得“永生不忘”。
另外,巧妙运用的修辞。从课文时间线索来看,日本的签字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题目却是“落日”。为什么呢?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是,作者参加盟军的受降仪式后,完成这篇报道的时间是落日时分,交代了写作背景和时间;二是,“落日”中的“日”和日本国名暗合,作者用“落日”表明日本战败和其军国主义的失败。于是,曾经耀武扬威的日本已经是被打败的癞皮狗,这样一个已经奄奄一息的杀人魔王,既没有生气,也不再如绚烂的落日。于是,“落日”也象征着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最终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不得不接受签字投降。就题目“落日”而言,可以看出日本签署投降协议是大快人心的事情,这里也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可见,细节中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更突出表现了这篇通讯的强烈情感。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落日》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可以说决定了该通讯的深度和厚度。这些细节都是作者着力观察的结果,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我们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要留意观察,要学会善于选取细节,对现实生活的焦点、热点问题不仅要关注还要思考、分析,学会通过铺张渲染、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写感人细节,达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的效果。
在写作的道路上,让我们学会用细节之花使文章更加绚烂艳丽,用细节之美使文章更加生动鲜活,让细节来成就我们的“状元之作”吧。
作者简介:
朱启平(1915.11~1993),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15年11月生于上海,1933年南京金陵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一二九运动爆发,为参加学生运动,他弃医改读新闻,七七事变后,他辍学南下,辗转到重庆,先后在《新蜀报》和《国民公报》工作,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1945年9月2日,朱启平作为《大公报》驻太平洋战区随军记者,在“密苏里”号战舰上,目睹了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全过程。他当即写长篇通讯《落日》并发表,反响强烈,这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
《落日》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哔叽(bì) 绶带(shòu) 舷梯 (xián) 挪动(núo)
B.湔洗(qīan) 顷刻(qǐng) 拾阶(shè) 翘首(qiáo)
C.半晌(shǎng) 昭彰(zhāng) 虔诚(qián) 归咎(jiù)
D.应酬(yìng) 赎罪(shú) 亚裔(yì) 撰写(zhuà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伎俩 摧枯拉朽 端倪 妄加揣测
B.耸峙 焦躁不安 梦魇 永葆生机
C.肃穆 白浪如炼 呼啸 感慨万千
D.嬉笑 诙谐幽默 悚然 厥功甚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梅津美治郎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士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B.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签字投降了,真是天网恢恢,天理昭彰!
C.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要讲给孙子孙女听。"
D.著名记者朱启平写下了骇人听闻的新闻报道《落日》,向祖国人民报告日本法西斯签署无条件投降议定书时的场面。
二、同步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卡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200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4.文中写道:"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卡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这里对士兵的着装、表情、动作描写很细致,这是为什么?
答:
5.本段的环境描写用笔细腻,且运用了比喻。说说这种手法在通讯中的作用。
答:
6.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答:
三、拓展延伸
(一)
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枝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朱启平《落日》)
(二)
重光葵外相代表天皇仁首先为日方签字。他脱下大礼帽,拿好笔,然后在一份约12×18的投降文件上用力地签上他的名字。他先小心地美国文本,然后签日本保存的一个副本。接着他签字的是日本帝国大本营的梅津美治郎将军。他重重地坐下,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这位将军签字的时候,在场的一位日本上校在擦眼泪。日本人都紧绷着脸,显得疲乏。梅津签字的时候,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荷马·比格特)
7.以上两段文字是两位不同国籍的记者对日本代表签字情景的描写。比较阅读朱启平在《落日》中和美国记者荷马·比格特在报道相同事件时的不同描写,说说哪一个更好。
答:
参考答案:1.B(湔应读"jīan")2.C(白浪如练)3.D(骇人听闻,是一个贬义词。)4.战士们服装的整洁说明他们对受降仪式的重视,以及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满脸的笑容表现了他们一扫多年征战的压抑,内心充满了喜悦。5.从天空、海风、白浪、马达声着笔,为我们细致的再现了受降环境的特点,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6.在日本东京海湾出现这种兵临城下的气势,严重挫伤了日本侵略者嚣张的气焰。7.朱启平对人物的动作做了详细的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日本代表故作矜持和内心的沉重,更能体现新闻的客观和真实的特点。荷马·比格特虽然也写了细节,但是较粗略,尤其不可取的是用自己的结论代替了对客观细致的描述("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