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陈熹柳:记我的第二故乡湖南省大通湖区香稻村

来源:互联网 编辑:lixy

2012-06-25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公务员频道提供大学生村官陈熹柳:记我的第二故乡湖南省大通湖区香稻村,供考生参考。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一、湖乡画卷——村庄志    香稻村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金盆镇,毗邻东洞庭湖。地形为典型的洞庭湖冲积土,水面、沟渠纵横交错。土壤成土母质系河湖沉积物,地面海拨高程24-32米之间。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64天;年均降水1240.8毫米;年均日照1643.3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量105.1卡/平方厘米。

村庄的地理座标——洞庭湖畔聚金盆

2000年8月,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有大中型农场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原国营金盆农场正式撤场建镇,原一分场六队、七队、农科所合并组成新的香稻村。村名的由来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农艺师师尚才研制出一种甘香可口的优质香稻,在当地广为种植,香稻米、香稻酒曾名噪一时,故以“香稻”命名村庄。

全村耕田总面积3011亩,盛产水稻、棉花,是典型的农业村。总人口1437人,村民构成除湖南本省人外,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的移民约占3/5,全村没有大的宗族,没有统一的方言,多元文化特色浓郁。在村里,可以欣赏到正宗的云南山歌,也可以听到湖北的民歌小调。贵州的侗家酸菜,四川的川味腊肉,本土养蜂人酿制的“香稻蜜”,琳琅满目,色艺俱佳,令人大快朵颐。由于从小生活在大聚居的环境下,村庄的新生代中青年除祖籍省方言外,还会二到三门外省土语。因此,要担任村干部,掌握各省籍的方言,熟悉几门“外语”犹为重要。

现阶段,香稻村经济产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普遍种植师尚才培育的香稻 “早香17”。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笔为香稻村题名——“湖南香稻第一村”。并给予该香稻高度评价:“香气扑鼻,柔软可口,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香稻品种,建议介绍到外贸部门,看有无可能做为优质米出口”。因此,培育“香稻”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建立“特供”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成为现阶段村域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农垦精神——村庄魂

香稻村脱胎于国营农场,农垦精神是村庄之魂,集体主义氛围极为浓厚。据《国营金盆农场志》记载:“自1951年3月建立国营金盆农场以来,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拓荒建场,肩挑手扛,将荒滩变成了良田,将河泽变成了鱼塘,在这荒芜人烟的洞庭湖之上,用双手建设出了美好的家园”。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处处可见农垦精神对村庄文化深刻影响。

一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当年参与拓荒的老职工多用“战斗”来诠释拓荒创业的全部。如:春耕战鼓、秋收战场、防汛战线、冬修战地、兵团作战、联合作战、连续作战、投入战斗、结束战斗……据老辈人讲:拓荒创业的时候,农工称为“战士”,一起共过事的称为“战友”。防汛抢险,手挽手在洪水中堵缺口打抱围恰如战场;餐风饮露、围湖开荒,冰天雪地里筑堤开沟、垒坝搭桥正如战斗;田间劳动如抢收、抢插、抢风暴,那紧张和激烈,那种坚决果敢,那种奋不顾身,就是战斗中的冲锋陷阵、赴汤蹈火。村里的老农垦人都参加过这些“战斗”,都对这片亲手开拓出来的家园怀有异常深厚的感情,并将宝贵的农垦精神传承后辈。

二是“大情大义、感恩图报”。在村庄的拓荒史中,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1984年春天,农场党委宣传部曾经收到一位在香稻村(原一分场六队)插过队的长沙知青的来信,这样描述他在农场插队的日子:“教我一手执鞭一手扶犁催打牛屁股翻耕生荒地使之开花结果的土地,为我排挤毒脓包扎伤口敷贴膏药然后悄悄洗涤一身泥浆衣裤晾在禾场的土地、苦乐与共难舍难分的土地——这里我的第二故乡呵!”现在读来仍让人动容,是友爱抚慰了新人,是情义融合了心灵,是农垦精神让我们人生的路受益无穷。“来到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建设这片土地,感恩这片土地”,不仅仅是一代知识青年的选择,更是新时代的农村建设者——我们大学生村官的心声!

三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漫步在广袤平坦,旱涝保收的肥田沃土上,从农垦历史中走过来的人总容易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一米深的淤泥里,把渍堤筑起来,排水干支渠是用“指甲锹”一锹一锹将污泥从渠底抛向渠岸开挖出来的;难工段要排桩,运土填筑,垒了又垮,但农垦人咬紧牙关,携手共进,反复战斗,最后顺利成堤;寒风刺骨,雨雪纷纷,农垦人赤脚上阵,冲锋在前,再苦再难,也按时出工,按质完工。经过一个冬春苦战,终于修筑起长达44公里原渍堤, 垦殖成型2万余亩肥沃的良田垦殖成型,为子孙后辈开辟出这片美好家园。

历经半个世纪的农垦开拓创下了村庄的基业,农垦人的贡献和农垦精神融为一体、薪火相传。让香稻村站在新的起点上,团结全体乡亲高歌猛进,共建和谐,同奔小康,开创新的美好前景!

三、大爱无言——村庄人

清晨,78岁的师尚才总会轻轻推开房门,来到离家100米远的试验田中,仔细观测记录着香稻亚种——早香17的长势。四十年来,他天天如此,默默守护着它们,育种管收,反复配种,用心血和汗水培育着这些壮硕的香稻禾苗。为着这群结着饱满的穗子,散发着清香味的绿色精灵,这位有着高级农艺师、省级劳动模范等诸多头衔的老人,甘愿在偏僻的乡村做一名传播科学的播种者。

更多内容请进入:

精品学习网公考频道

精品学习网公考论坛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