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4-09
6.易中天、阎崇年、于丹……2006年至今,教授人气赛明星成为异常热闹的文化景象。虽然有人赞之为“传统文化救星”,有人讥之为“文化奶妈”,但大众突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了新发现却是事实。
传统历史文化也好,传统艺术形式也好,古老的东西不一定被现代社会所抛弃。全国政协委员张杰庭说,任何传统艺术形式都会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独特的哲学观和审美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现代世界有着积极意义。
一个观众在自己的“温馨小屋”博客里写道,喜欢百家讲坛,喜欢于丹,是因为“这类节目恰到好处地弥补了我心灵的某些缺陷”。
在福建泉州市工人文化宫南音社,市民刘丕杰告诉记者:“南音是中国音乐史的活化石,听着它,心里特别宁静,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张杰庭说:“近百年来,我们都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理念,但西方工业文明逐渐产生了种种社会顽症:物质丰裕和精神贫困并存,焦虑、恐惧、空虚情绪弥漫,环境破坏,能源危机……这些弊病也出现在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这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反而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有可能成为拯救现代文明的良方。”
7.“对待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征服万物;对于人际关系,中国主张‘以和为贵’,而不是冲突暴力;对于自我,中国主张‘修身养性’,而不是放纵自大。”冯骥才说,“这些思想都对解决当前全球性矛盾有着深刻启发。”
事实上,世界正在逐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中国传统演出在各国受到欢迎、国外的中国文化研究者越来越多,便是明证。
冯骥才说,如果我们摒弃偏见,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内向的深入挖掘,就会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它对提高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作用,将不亚于经济和科技。
8.近日,南京大学陈竞教授呼吁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以遏制“年文化”的消失。笔者认为,这条建议实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提得很是时候!
传统节日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是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是春节,在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很值得我们在当下建设和谐社会中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有效的保护,并加以弘扬。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因为其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非文化遗产基因,因而从古到今,一直是传承与展示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优秀服饰文化、地域独特文学艺术和传统道德伦理的重要载体与重要平台。在世界看来,春节就是中国的标志性节日,因而也是整个世界认知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便利的窗口。
然而,这样一个好建议却未能得到响应,反而还引来网上一片反对声。有人认为是多此一举,甚至是什么“弱国心态的反映”。
人文学者关注文化活动,实乃天经地义之事。但是既然是学者,则应该对申遗的目的及本质有更理性的认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的背景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流传于民间的奇风异俗,尤其是那些弱小国家遗留下来的传统巫术及那些街头卖艺和杂耍表演的景观正在渐渐消失,为了保护文化风俗的多样性,联合国制定国际公约要求强国富国出资对那些濒临灭绝的边缘文化加以保护。因此,进入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是意味着该遗产获得了优先保护的资格。
申遗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弱小、边缘的文化被中心的、主流文化霸权过度挤压以致消失,实质是为了助弱而不是扶强。因此,申遗的目的其实就是给需要保护的文化一份“低保”而已,像中国的春节以及西方的圣诞节这一类目前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文化“大户”,其实是不必纳入名录而加以“保护”的。
那么何者是最值得保护、最需要保护的呢?按照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的观点,“世代传承”“关联民间生活实践”“精神财富”三点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义。前两点目的在于让文化遗产真正有一个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后一点要求着眼于遗产保护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的意义。
这也提醒了我们当前的申遗工作,应该从以上三点作长远考虑。
9.2005年1o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2007年底,媒体又传出韩国学者提出汉字“申遗”的消息,如何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再一次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焦点话题。
2007年年底,《新快报》刊登出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的消息称,韩国《朝鲜日报》曾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随后《北京青年报》称,韩国联合通讯社已发表文章澄清汉字“申遗”并无根据,纯属“误传”。韩联社表示,据调查,首尔大学的韩国历史系和东方历史系里并没有朴正秀其人,韩国政府也没有把汉字作为韩国文化单独申遗的打算。紧接着《环球时报》公布了有关调查,称中国有些媒体的报道确有出入,但少数韩国人确有主张“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书(朴文基2001年6月出版的《汉字是我们的文字》);韩国还有一个大钟语言研究所声称:“创造汉字的民族并不是汉族,而是我们的民族——东夷族。”但他们的主张在韩国并非主流。调查称,类似的奇谈怪论,在韩国一些学者和网络作品中还屡见不鲜,涉及中韩两个民族的文明发源、历史和神话人物、传统医药等。两国专家认为,中韩近来不时擦出“文化火花”,双方今后都应多些宽容和克制,少传播民族主义情绪。在“汉字申遗”风波被澄清的同时,人们注意到,汉字在韩国确实很受重视: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都用繁体汉字题名,不少著名企业在招聘时,也要考虑应聘者的汉字能力。
不仅如此,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态度和行为也引发了中国人的思考。
10.在审视韩国对中华文化关注和重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反观韩国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些东西。在韩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文化同样发展起来,这与韩国民众和政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地大兴土木建馆保护。紧贴汉城德寿宫墙原来是一条繁忙的马路,另一侧是政府机关和写字楼群。为了保护这小小的宫殿,首尔人拆了大楼,改了马路,把原地变成了一片绿地。
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_导也很出色。到韩国去旅游,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许不是文物古迹,而是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展览。在首尔,你会看到众多的民俗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韩国的衣、食、住、行,农业、手工业、娱乐、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此外,还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馆、丝绸刺绣博物馆、韩国钱币博物馆、农业博物馆、泡菜博物馆、瓮器民俗博物馆等等,凡是韩国人独有的东西,几乎都有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不仅有实物陈列,更吸引人的是那些现场演示。比如,在景福宫,每天上午和下午,你会看到开关宫门的仪式,一切都按照古代仪范进行,从服装到器具,都相当考究。韩国一年四季都举行着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类似中国乡间的扭秧歌、赛龙舟之类。热火朝天,规模很大,而且完全是自发组织的。另一种是全民族的盛大节日中的一些传统习俗,过春节时穿上韩服、祭祀活动、给长辈拜年、吃传统的年糕汤、掷四、放风筝、转陀螺、跳跳板……在端午节时都身穿韩服祭拜祖先,把扇子作为礼物赠给友人以祈愿夏天不会中暑,妇女们用菖蒲液洗头,玩荡秋千,男人举行摔跤比赛。另外,韩国民族传统教育也备受重视。
标签:申论模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