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qinh
2011-07-19
2011年政法干警(本硕类)申论预测试卷五 农民工就业
2011年政法干警招警考试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冲刺阶段了,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汇总2011政法干警考试模拟试题,帮助大家备战2011政法干警考试。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农民工是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工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焦点。无论是“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城市化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社会建设和管理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等,无一不与农民工问题相关。当前,我国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难可以归结为八大问题,即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生活文化、土地流转以及政治参与。
许多农民工虽然在城镇打工好多年,却始终是城镇的边缘群体。他们和原有的城镇职工相比,付出同等的劳动却得不到同等的经济待遇,甚至付出加倍的劳动,但得不到同等的经济待遇;由于有城市户籍的正规就业职工的利益是刚性的,他们的工资水平是呈上升的趋势。然而,随着进城的农民工队伍越来越庞大,数量越来越多,供大于求的趋势有增无减,企业主往往采用更换工人的办法,使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越来越低。有些城市目前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甚至比20世纪80年代的还要低,更谈不上能够享受原有城镇职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如此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虽然已经从农村走向城镇,却又不能被城镇所完全融人,他们在城市阶段性或间歇性地打工,像“候鸟”一样来回奔波……如此种种,都严重抑制了农民工积极性的发挥,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必须认真面对,逐一解决。
2.2009年以来,我国中西部许多劳务输出大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承接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本省的农民工就地创业和就业,从沿海地区分流了大量农民工。
“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应该正确看待这种转移,这种现象是由它的内在经济因素决定的,我认为应该适应这种趋势,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向内地转移,使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在区域上相适应。”全国人大代表郭庚茂说。
不过,他也意识到农民工用工难的现象背后还包含另一个问题,就是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与实际需要有一定差距,也就是结构性矛盾。对于这个问题,他认为,应该通过加快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据他介绍,河南在这两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在解决农民工就业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农民进城就业和农民变为市民,将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过程。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又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基本思路应当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目标、统筹安排,分阶段逐步推进。
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目前,我国有3.4亿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不稳定,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乡就业的难点主要在农村。必须统筹城乡就业,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重要任务。一是继续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在工业内部,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多的优势。
二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大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仍是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
4.农民工的这种劳动关系有三个要素:(1)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作为劳动者的农民工,另一方是招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2)农民工劳动关系产生于农民工提供的劳动过程中,与农民工的劳动有着密切联系;(3)农民工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其人身关系表现为,农民工成为用工单位的成员,并接受用工单位的管理;其财产关系表现为,农民工提供劳动,用工单位支付报酬。
无论从法律上看,还是从道德上看,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问题。概括地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形成,农民工就业受到制度限制和歧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在就业、工资、基本人权以及政策等方面受到一系列限制和歧视。
(2)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难以保障,工资偏低且经常被拖欠。正式工与临时工,户籍工人与非户籍工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相当普遍。甚至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农民工付出的劳动比正式工更多,而报酬反而更低。另外,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十分严重。这些现象已经严重损害到社会主义的“同工同酬”和“按劳分配”原则。
标签:笔试题库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