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时当官有试用期 当不好 杀头!

编辑:qinh

2010-11-16

“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同样,人不试也无法识其才德。“试职”很早就成为中国的传统做法。

在中国古代,实行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老子再是明君,也是肉体身,精力有限,即使能长出三头六臂也不够用,从知人到善任,难一步到位,不出丝毫纰漏更是不可能的,于是,“试职”便成为他们选取官员的一种办法和手段,早在原始社会,尧用了三年时间考察,才决定选舜为其接任人;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计其功,决其泽”;到唐朝的武则天时期,“试官”成为一种制度,先给一个职位,以试其才能,让想当官的人进行“试职”,在做事的过程中证明自己。所谓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也就知道了。

武则天即位后,运用了不少选拔治世贤能的方法,比如推行《姓氏录》,破门阀世俗。在封建社会,自从曹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以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重门第、轻才学的门阀观念就如一根绳索一样,对人才进行着扼杀。出身于寒门之家的武则天推行《姓氏录》,打破了门阀世俗,使众多过去沉溺于下层的普通地主、寒门俊杰,登上了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同时也成为武则天推行自己政治路线的得力工具。

武则天选拔治世贤能的另一种方法就是科举取士,推行“试官”制度。唐太宗执政23年,每年取进士都不过几名至十几名。到武则天执掌朝政时,不仅改变了考试内容,公元702年首次开创武举,招收天下有武艺的人。而且增加录用人数。在她执政的五十多年中,取进士达一千多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要比唐太宗时增加一倍以上。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成殿亲自主持对贡生的考试,以示皇恩。从此,贡生考试都有了殿试。

不仅这样,武则天还放手给人官做。长寿元年(692年)一月初一,武则天召见存抚使所推荐的人。全部试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者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开始。

当时,想为官者,不管是九品以下的官吏,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可以通过自荐,请求做官或者升官。还可以通过他人推荐,或者地方推荐,做“试官”,称之为“试用之官”。

既然当官这么容易,如果大家做百姓做腻了都去过把官瘾怎么办,那国家不是乱了?那不造成用人过滥的问题?

在当时,曾有一段时间确实出现过这种状况,那段时间通过非正式途径当上朝廷官员的人很多。有个叫沈全交的举人做了这样一首打油诗,对这种滥封官的现象进行嘲讽: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杷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这是一名名叫张鷟的人作的一首歌谣。沈全交在后面用补了两句:“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前面已在说补阙一车一车地运,拾遗满斗满斗地量,铁齿耙耧来的侍御史,碗筷子脱出的校书郎。沈全交又在后面火上浇油,说什么浆子糊心的存抚使,谷糠眯眼的圣神皇。“抚使”是管理举荐人才的官,沈全交说他们都是面糊,“圣神皇”指的就是武则天,武则天当时的尊号就叫“圣神皇帝”,沈全交居然说她耷拉着眼皮装着没看见。这不是在诽谤朝廷恶毒攻击武则天吗?沈全交简直在摸老虎屁股。奇的是,武则天听了此事后,居然笑说“但使卿等不滥,何虑天下人语?”并无为难沈全交。

武则天这样说,一是她自己的好气量,二来她推行“试官”制度也并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如何我们现在大学招收学生,是讲究“宽进严出”的。仕途从来都不是一条好走的道,当官也从来都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武则天打开官府的大门,放开手脚招收官吏,慷慨地给人官做,并不是没有条件的,更不是你做官做得做得坏都是同等待遇的。

“试官”者,一旦开始了试官,在位不作为者或不称职者,一经发现,轻者革职,重者诛杀。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官爵易得而法纲严峻,故人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放手封官,严刑杀官,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因此有想投机为官者,或者想过官瘾的浅薄之徒,往往上任没几天可能就会脑袋搬了家,得拿命来补偿自己所造成的损失。

真金不怕火炼,不怕死又有真本事的当然不怕一试了。武则天时期是出现过不少名扬千古的官吏的,比如狄仁杰、魏元忠、姚崇、张柬之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治世贤能,为大唐盛世做了不少贡献。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