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1-01-06
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秩序,一定如此的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物质运动规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规律具有稳定性。
第二,规律具有普遍性。
第三,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第四,规律存在于物质运动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物质运动过程的前途和方向。
第五,规律具有绝对性,是客观的。
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事物质运动合乎规律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到生物的反应,低等生物的反应到高等生物的反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造成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本质区别的是人类自身的活动——劳动。人类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
第二,思维的工具——语言,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第三,劳动改造了人类自身身体状况,特别是促进了思维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日益完善。
第四,劳动不仅使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而且使意识的产生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依赖于物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上,而且表现在意识的本质上,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意识是由各种彼此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着的认识因素和情感意志因素等构成的复杂体系。
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或内在联系。
三.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能够以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够运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能动的反映事物的本质或内部联系,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物质的东西,在自然界打上“人类的印记”。这就是列宁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第三,人类的意识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第四,意识对人的大脑和人体的生理过程有能动的反作用。
总之,意识的能动性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标签:公共基础知识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