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互联网 编辑:lixy

2012-05-15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提供公共基础知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供考生参考。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必然性。

1.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0年的停滞和徘徊,尤其是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严重挫折之后,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汲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首要问题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

当今世界的巨大变化,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全球的冷战对抗发展为共处竞争。时代的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能力,向世界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总结新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始起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全面改革逐步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等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更多内容请进入:

精品学习网公考频道

精品学习网公考论坛

初级会计职称频道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