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zh
2014-09-18
对于广大备考的考生来讲,如何能够找到跟考试内容贴近的最新的辅导资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了15年国考行测常识判断备考,希望对于您的复习备考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物质和意识
(1)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不同,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看,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能够被人感觉到。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又是互相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意识
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的这一本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其次,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要表现为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它们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中公教育。
2.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变化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定向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导致质变;量变的积累方向还规定了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制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了道路,既巩固了以往量变的成果,又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量变。所以,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当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处在肯定阶段;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会否定自身到达否定阶段,即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但是到此为止,事物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完成。因为正如在肯定阶段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事物的肯定方面一样,事物的否定阶段同样也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事物的否定方面。所以,事物的发展到了否定阶段,与其说事物内部的矛盾解决了,不如说是充分地展开了。事物的否定阶段和肯定阶段一样都有片面性。因此,只有经过第二次否定,到达否定之否定阶段,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才能得到克服,事物的矛盾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也只有到这一阶段,事物的发展才能相对地完成。
总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肯定自身出发,到否定自身,再到否定这一否定回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3)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称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又称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吸引的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矛盾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因此矛盾双方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结成一个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这个统一体之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offcn版权。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矛盾范畴既反映了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实质,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就推动和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推动事物发展的,既有事物内部的矛盾,也有事物之间的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首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事物的性质,而且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不能直接决定事物的发展,只能通过加强或削弱事物内部矛盾一方的力量,才能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作用。当然,内因和外因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商品与货币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构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最后转化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这样自发地、缓慢地产生出来的。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是相对于具体劳动而言的。具体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它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指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它形成价值。
商品交换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交换的数量比例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货币具备五大职能:
第一,价值尺度,即商品的价值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价格。第二,流通手段,即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第三,贮藏手段,即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成为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第四,支付手段,即货币是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算手段。第五,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一国疆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货币的作用中公教育版权。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运动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产中的价值规律,即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的规律。第二,交换中的价值规律,即价值规律在交换过程中的展开。第三,流通中的价值规律,即等价交换规律展开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的规律。
4.资本与剩余价值
(1)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因此不是一切货币都是资本,只有那些能够自行增值、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因此,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过程中产生,它是在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的剥削程度。资本家要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尽量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减少必要劳动时间。要实现这一目的,资本家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刺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统一战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
(2)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所谓人民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广泛动员人民直接间接参与战争,开展以人民武装斗争和其他各种斗争形式相结合的全民战争。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这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是他的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
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和党指挥枪的原则为: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精辟地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并深刻阐述了这个宗旨对于军队建设和进行人民战争的深刻意义。②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毛泽东为人民军队规定的三大任务,即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生产,这是人民军队建军宗旨的具体体现。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是适应革命战争年代的需要而形成的。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使军队真正与人民打成一片。③党指挥枪的原则。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组织制度,首创了把“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原则,从组织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
(3)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
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阐明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为: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的新内容,作出的新贡献。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有内在的严密逻辑,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检验我们是否真的搞社会主义的标准。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公教育。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这个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点,它们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我们要从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5)“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offcn版权。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ps: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以上就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15年国考行测常识判断备考,不知道是否是您想要的辅导资料,更多尽在精品学习网~
标签:常识判断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