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zh
2014-10-24
精品学习网会在认真分析考试题型和考试范围的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最新的2015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积累,希望对于您的备考有所帮助,能够在您的考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概念
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即通过市场中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2.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概述
经济体制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①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即命令、指令和法令而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计划经济也被称为“命令经济”。
主要优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集中稀缺资源服务于一些明确的国家目标,满足国家紧急的和压倒一切的需要,如国家的工业化、战后经济的重建以及战时经济等,使整个国家资源配置符合特定的国家目标。
②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
主要优点: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③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
基于以上两种体制的优劣,在资源配置上,我国既非采取单纯的市场经济机制,也非采取单纯的计划经济机制,而是两者兼而有之。这种机制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概念和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显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同一般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它又有其特殊性:
(2)收入分配
①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②按要素分配
按要素分配是一种总产品在扣除资本耗费与劳动力耗费后,所有剩余被劳动力要素所有者与资本要素所有者依照等量投入得等量剩余的原则分别获得的分配方式,其实质是各要素主体按照要素的产权含量参加收入分配。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它旨在实行按劳分配并坚持其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采取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
(3)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①它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②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④它是实现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是对全国公有总资产而言,并不要求每一地方和每一产业的公有资产都要占优势。另外,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二、微观经济
(一)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
1.市场体系
市场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的总和构成有机的整体,叫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市场组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从消费资料到生产资料和一切要素,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完整的体系。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
2.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市场主体是市场运行过程中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从而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社会组织或经济体。市场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既包括营利性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性机构,此外也包括一些中介机构。
(二)现代企业制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法人)制是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法人)制,是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为核心,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三)市场机制与供求法则
1.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即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指市场经济机制内的价格、供求、竞争、风险等机制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联系和运动过程。市场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它们是市场运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机制。
2.供求法则
需求、供给、价格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称为供求法则。它决定了价格形成和市场运行的机制。无论何时何地,价格、供给和需求总是存在以下关系:(1)在既定价格下,如果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就存在供不应求;(2)在既定价格下,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就存在供大于求;(3)在既定价格下,如果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市场就处于均衡状态,达到供求平衡。
(四)市场结构
1.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从交易对象的属性及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角度划分,可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主要是指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是指社会生活中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交换关系总和及场所,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
市场化改革以来,生产资料、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先后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市场,形成了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其所有者分别是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企业家。要素的报酬分别是地租、利息、工资和利润,这些报酬分别是上述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2.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有数量极多的小规模买者和卖者;(2)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且买卖双方只能接受而不能影响价格;(3)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4)买者和卖者完全掌握着产品和价格的信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的供求法则是:市场处于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的状态时,可以依据价格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动,进行自动调节,使市场实现均衡。
3.垄断
(1)垄断的含义
垄断就是在一个产品市场上只有少数买家或少数卖家。一般而言,发生市场垄断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五种:①由资源的天然禀性带来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②创新带来的垄断;③实力和能力带来的垄断;④成本特性产生的垄断,即“自然垄断”;⑤强制势力形成的垄断。
(2)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三类:①完全垄断市场;②垄断竞争市场;③寡头垄断市场。
三、宏观经济
(一)宏观调控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中最核心的一个指标,即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总供给与总需求
(1)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指一个国家全部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总产出的量。总供给由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四部分组成。
(2)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最终产品和劳务愿意购买并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四部分组成。
只有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3.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价格稳定;(4)国际收支平衡。
(二)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1.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从我国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如国家发行的国库券收入、经济建设债券收入等)和其他收入(如各种管理费收入等),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整个过程。政府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支出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2.税收与税率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率则是指由国家设置的、税务机关向企业和个人按不同税别征税的比例。
税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3.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或工具是政府支出和税收,它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1.货币
经济学通常将货币定义为公众普遍接受的,对商品、劳务和债务的一种金融支付手段。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2.信用和信用工具
所谓信用,就是用契约关系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其实质是证明资金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信用一般都具有期限性、流动性、安全性、风险性以及赢利性等特性。
信用工具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商业票据、银行票据、债券、股票等。
3.货币政策
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三种。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按中央银行的规定,必须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
(2)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贴现或开具合格票据办理贴现时所采用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介入资金的成本,调节货币供给量。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当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投放货币,刺激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回笼货币,抑制需求,抑制经济增长。
(四)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按其形成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无论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过热,还是政府需求、国外需求过热,都可以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上升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以由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引起,也可以由工会组织对劳动力市场垄断或其他原因导致工资上涨引起,还可以由垄断企业利用市场优势操纵价格、抬高利润引起,甚至可以由汇率变动使本国货币贬值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引起。
结构型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即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
ps: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以上就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2015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积累,精品学习网愿意成为您备考当中最忠实的朋友,为您提供最新的考试辅导资料,请您密切关注!
标签:常识判断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