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xiexh
2014-09-27
为方便大家及时了解公务员考试的最新信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提供了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我国旱灾基本情况:2009年年初以来,我国大范围地区气候异常,降水较往年偏少,土壤缺水严重,旱情发展迅速;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辽宁、河北、吉林、湖南、广西等地;粮食生产受旱严重,部分省市甚至绝收;干旱指数达到特大干旱级别,影响十分严重,波及社会多个方面。
旱灾的主要特征:
(1)持续时间长。部分省区受旱长达7个月之久。
(2)覆盖范围大。覆盖近半国土,多达15个省市。
(3)秋冬连旱。无雨日长达数十天,降雨量严重不足。
(4)旱情严重。农作物受旱面积多达1. 60亿亩,冬小麦受旱尤其严重。农作物减产已成必然,有些甚至颗粒无收。
(5)旱冻叠加,加剧了旱灾的影响。
2. “天灾”是就自然因素而言的,主要指气候异常,长时间降水稀少;“****”是就社会因素而言的,主要指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节水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以及政府投入不足等人为原因。
“天灾”和“****”是导致我国旱灾的主要原因。“天灾”是旱灾产生的直接原因,长时间少雨导致水资源减少,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农田水利建设薄弱,节水意识淡薄,对水资源利用方式粗犷等“****”使得在“天灾”大环境下的农业生产受害严重,扩大了旱灾的波及范围,加深了旱灾的影响程度。
3. L教授认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市场机制,由市场起主导作用;T教授则认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不宜市场化,要靠计划方式,由政府起主导作用。
这两种观点各有优劣。市场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单一市场化会使农民过于追逐利益,而且单一的农户无力进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有可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而单一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方式又过于死板,不能适应农村实际,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所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要实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两种方式的优势。
4. 参考范文
多管齐下抗旱减灾
2009年,大半个中国都笼罩在无尽的干旱之中,内蒙古——旱、河北——旱、辽宁——旱、黑龙江——旱,甚至地处江南的湖南省也在旱。“旱!旱!旱!”江河湖泊水位告急,粮食生产告急……似乎突如其来的一场旱灾,让我们手足无措,无可奈何。而实际上,在2009年,我国大规模受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为何旱灾仍然可以肆意而为?
在这场旱灾中,农业生产受灾尤其严重,部分省区甚至绝收!惨痛的教训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问题。一方面,我国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以至于很多地方的农民回归到“靠天吃饭”的老路,一旱便成灾;另一方面,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不完善,许多水利设施由于疏于管理而荒废,起不到抗旱减灾的功能。2009年我国的旱灾之所以如此严重,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等。做好抗旱减灾工作,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建立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从长远利益出发,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备的农村水利设施是抗旱减灾的有力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仅能增加机械、建材等的需求,还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要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水利设施建设与市场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保养工作。
(2)科学用水、合理调度,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据调查,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方式过于粗放,浪费极其严重。在农村,水浇地大部分还在沿用落后的灌溉方法;在宁夏部分地区,农民生产一斤米甚至要用掉一吨水。在用水的过程中,要加强科学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开发,改革大水漫灌的方式,精种细作,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改革种植结构,发展多元化耕作模式。改变单一的小麦或水稻种植结构,发展多种农作物种植,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开展地膜覆盖、温室农业等多种种植方式,提高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
(4)植树造林,培育水土,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地表蓄水能力减弱,应对旱灾能力下降。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年来水旱等灾害发生的频率远高于工业革命之前。建立长效抗旱减灾机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降低干旱的危害,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总之,抗旱减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抗旱减灾,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资力度,多措并举,切实做好抗旱减灾工作。
ps: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答案的相关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祝大家阅读愉快。
标签:申论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