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军转干 > 政策法规

2013年军转干考试十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编辑:sunjiaxingcms

2013-01-23

本文为2013军转干考生提供“2013年军转干考试十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具体内容如下:

2013年军转干考试十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资料图:2010年4月15日,温家宝总理抵达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新华社记者王鹏 摄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做到了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多类型的突发事件,构建起了一整套全新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那一年的春天充满不安。在初发阶段应急准备不充分,信息渠道不畅通,暴露出了我国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方面机制的缺陷。

面对严峻疫情,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国务院先后召开10多次常务会议,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防治措施,制定并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防治工作纳入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非典的代价是沉重的,但这个代价并没有白白付出,它大大推动我国应急体制的进步、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公共事业的进步,使得我们后来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005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汶川地震5个月后,国家立法机关修订防震减灾法,提高学校、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并对应急救援机制、过渡性安置、灾后恢复重建等作出相应调整。截至2011年5月,我国共制定国家级应急预案144件。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魏礼群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并在应对近年来发生的各种重特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正是依托这一套应急管理体系,我们经受了近年来各种灾难的严峻考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突发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8年伊始,面对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各行业纷纷启动应急预案,最终战胜了灾害。

同一年的5月12日,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这场巨灾面前,中国的应急机制接受了考验,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应急体系发挥作用的全过程:地震、民政等部门在地震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中央领导在地震发生后两小时即赶赴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紧急行动起来;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不断抵达灾区。

这是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活动,中国人民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2010年,我国又取得了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灾害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对此评价说:“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政府坚强领导、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各负其责、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

在应急体制建设方面,中国以各级政府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并强化其综合协调职能为标志,已基本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架构。在应急机制建设方面,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如今,我国在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机制体制建设,以及对官员的应急管理能力的相关培训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实用和完善的从上到下的应急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保证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这样评价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十年成果。

“一个好的应急管理体系,就是要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也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竹立家表示,政府和官员心怀对百姓权益的高度敬畏感,是保证应急管理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回顾中国应急体系的发展完善进程,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它让我们看到,虽然近几年的重大灾害不断发生,但是百姓的心不仅没有分散,反而进一步凝聚,经济发展也没有止步,这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11期/记者 游志斌 涂铭)

相关内容:2013年军转干部考试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

以上就是“2013年军转干考试十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全部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登录精品学习网公务员频道

标签:政策法规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