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B类)

编辑:sx_wangzh

2014-10-15

对于广大备考的考生来讲,如何能够找到跟考试内容贴近的最新的辅导资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了1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希望对于您的复习备考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党中央就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从深圳特区拉动“珠三角”崛起,到浦东开发带动“长三角”发展;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区域发展正在一步步实现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将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从而把区域发展战略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是中央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党对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深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居民收入水平的区域差距虽然小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也呈扩大趋势。1978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西部的1.1倍,是中部地区的1.2倍,到2007年,分别扩大到1.5和1.46倍;二是特殊类型区域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压力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突出;三是区域无序开发问题突出。由于财政体制、政绩考核制度等原因,我国一些地区不顾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盲目发展加工业,造成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不合理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十分突出,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步伐。

2.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珠江三角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镇,但与此同时,珠三角周边的粤东西北12市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如作为整体,人均GDP要排在全国倒数第4位。

粤东西北贫困落后持续引起广东省高层关注。2013年,广东省在“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基础上,强力推出《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提出5年统筹安排资金6720亿元人民币,以交通建设外通内连、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三大抓手”,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各市人均生产总值在2020年前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粤东西北不能再走珠三角的老路,要实现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鲁云介绍,《决定》对粤东西北有着清晰的定位:粤东加快建设汕潮揭城市群,粤西加快建设湛茂阳临港经济带,粤北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型新经济区。

《决定》提出,加快粤东西北发展要靠“三个抓手”:交通网络外通内连、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路不通,人不来,财难进。《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就要下决心突破交通落后这个最大的硬制约,以粤东西北地区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快速交通运输体系,是粤东西北成为紧密连接珠三角和周边省区的重要纽带,形成发展的区位优势。粤东西北发展,差距、潜力、出路都在工业。当前,粤东西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30.9%。加快工业化进程,做大工业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粤东西北的落后面貌。第三大抓手便是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加速新型城镇化。《决定》提出,要做大做强粤东西北的地级市中心城区,将中心城区打造成有效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粤东西北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要向改革创新要红利,通过加快对省内外开放、推进港澳台、国际间合作添动力。

2013年前三季度,广东经济在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发展的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取得不俗的成绩:在珠三角继续担当全省经济“主力军”的同时,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表现也可圈可点。从投资方面来看,2013年1-9月,粤东西北完成投资8026.38亿元,同比增长23.9%,比珠三角地区高7.8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092.54亿元,同比增长20.7%;制造业投资1536.84亿元,同比增长29.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402.14亿元,同比增长43.8%;房地产业投资4680.70亿元,同比增长21.7%。

2013年1-9月,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3%、15.2%和10.7%,均高于珠三角的8.6%;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2.9%、38.9%和23.9%,高于珠三角的16.1%。粤东西北围绕钢铁、石化、交通基础设施等大项目投资建设做“文章”:从粤西的湛江钢铁、中科炼化等重大项目,到粤东中委合资广东石化炼油项目,再到粤北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绿色崛起,粤东西北以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速发展。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表示,粤东西北不发展起来,广东的发展就是不全面、不协调的,广东就不可能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因此,“加快发展是解决粤东西北落后问题的根本之策。”

3.2013年7月,广东下发《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3年重点工作任务》(简称《重点工作任务》),要求珠三角地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区域优化发展,目标之一是要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60家以上,其中500亿-1000亿元企业15家左右,1000亿元以上企业13家左右。

一直以来,珠三角都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强劲“发动机”,但受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生态环境等因素制约,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珠三角地区开始转变方向,走出一条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发展的涅槃之路。

以佛山建陶业为例,佛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将建陶企业数量从400多家减少到50家,但大浪淘沙中留下来的企业,产业附加值不降反升。而被喻为“制造车间”的外贸大市东莞,坚定不移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带动外经贸转型。

目前,珠三角已形成了新型显示、软件、新材料、新一代通信等数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而根据《重点工作任务》,一批新的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开始厚积薄发。

2013年12月,广东省省长朱小丹透露,广东省正在加快推动粤港澳自贸区建设的步伐,总体方案成熟后将尽快向国务院申报,这是广东省高层首次证实粤港澳自贸区即将申报。同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粤港澳自贸区或最先获批。粤港澳自贸区,是由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及珠海横琴三大平台组成的一个区域性的自贸区,其定位主要是发挥香港优势,带动珠三角发展。

2013年12月6日,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抵达广州,与广东省省委书记胡春华及省长朱小丹等广东领导会面。胡春华表示,粤港澳自贸区其中一个试点已经实践,他们正组织专家学者积极论证。梁振英重申,香港对自贸区的态度是积极参与,共同谋划互惠互利,希望可以通过交流,将工作继续往前推动及落实。梁振英又表示,2014年与广东合作项目的重中之重,是要落实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又表示,2013年的84个合作项目整体进度良好,说明沟通有成效。

4.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逐步复苏,2010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反弹,但从2011年开始经济再次进入下行通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与总体经济形势基本符合,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69259.0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份额的51.96%,但增速从2011年初开始逐步回落,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11%下降至2012年第一季度的8.8%。 而且据调查, 2011-2012年东部地区各省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然都在正向增长,但是增速正在整体大幅回落。浙江、福建和广东三个沿海工业省份的降幅分别为7.0、6.7和6.4个百分点。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山东的增速分别下降了2.4、4.8、2.7、2.0和2.3个百分点。

近几年,受海外订单减少的影响,东部地区的外贸出口急剧下滑。2011年,东部地区全年的外贸出口额为16238.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53%。尽管东部仍然是全国出口的主要地区,但增速的下滑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增速从2011年一季度的25.7%下降到2012年三季度的4.1%,降幅超过20个百分点。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对东部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这种外部压力下,东部地区应该尽快推进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淘汰低端制造业,逐步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注重国内市场,挖掘本区域的发展潜力。

2011-2012年,中部地区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4255.7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0.1%,居全国第二位。但受到国内外经济放缓的影响,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出现下滑,从2011年一季度的12.9%,下降2.1个百分点至2012年三季度的10.8%,降幅居全国五大区域第二位,仅次于东北地区。进入2012年后,中部地区的工业增速全面下滑,2012年三季度各省的平均降幅为5.2个百分点,其中湖南和湖北省下降最为明显,分别为7.2%和7.0%,河南省降幅最小,仅为2.1%。而且,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在全国保持较高水平,2011年的投资额为68095.9亿元,占全国投资总量的23.0%,与该地区的经济规模相一致。2011-2012年各季度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5%以上。2011年中部地区的出口总额为930.7亿美元,与其他经济指标类似,出口额保持全国第二;但由于东部地区的绝对主导地位,中部的全国份额仅为4.9%。与其他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出口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2011年的出口增速为46.7%,仅低于西南地区,高于东部的17.8%;2012年则随经济大趋势出现了大幅回落,三季度下降至36.0%,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2011年东北地区的GDP为45060.5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份额的8.7%,排名各区域第四位。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相对稳定,2011-2012年各季度的数据显示,东北的地区生产总值平稳增长。

2012年6月,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五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本届论坛以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与东北亚经贸合作深层对接为切入点,对推进黑龙江省对俄、日、韩经贸合作战略升级,促进对蒙、朝经贸合作及推进黑龙江省新一轮对外开放提出了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建议,对丰富黑龙江省深化与东北亚的各种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先导。东北亚的国际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是能源合作,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中国的原油输送线路已经确定,这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大大缓解能源需求压力。

2011年西北地区的GDP为41807.9亿元,仅占全国经济总量份额的8.07%。虽然位列五大经济区的末位,但增长速度却处在较高水平,仅次于西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相比,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12%以上,增速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12.8%小幅回落至12%,降幅仅有0.8个百分点,为各区域最小值。

西北地区主要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接壤,内蒙古和新疆的国境线较长,是对外开放合作的主体。国家在新疆的吉木乃、博乐、塔城和伊宁设立了四家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对外经贸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平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国际陆港是天津港在西北地区建设的第一座无水港,近年来,通过两地相关部门的深入合作,包头国际陆港已经成为了周边地区重要的国际集装箱内陆中转站。“今后,包头将积极依托无水港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而天津港也将由此进一步提升对于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负责人表示。

6.2011年西南地区的GDP为57810.8亿元,占全国份额的11.16%,为各区域第三位。近两年的经济运行比较平稳,未出现大幅波动,2011年增速保持在14.3%-14.5%,2012年增长有所放缓,但保持在12.6%-12.8%之间。西南地区不仅增长稳定,而且整体增速排名五大区域首位,增长潜力较大。然而西南各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工业指标未能像经济总量一样保持稳定性。其中西藏自治区最为明显,西藏地区工业增速从40.1%急剧下降到14.9%,降幅达25.2%,但考虑到西藏地区经济的特殊性,产业结构并不完善,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作为该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四川和重庆也出现较大降幅,分别为5.9和4.8个百分点,其余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这为西南地区进一步的经济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

西南地区位于我国与东南亚的边境地区,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开展和东盟市场的开放, 2011年,西南地区全年的出口额为749.83亿美元,同比增长62.2%,远远高于其他区域。2012年上半年西南地区出口同比增长了81.2%,增幅巨大。同时,西南地区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3.0%上升至5.3%。西南地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实现出口的高速增长,显示了其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巨大潜力。

2012年3月,广西大力推进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全面合作,目前已在交通、能源、农业、投资、贸易便利化以及旅游开发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广西于2005年加入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交通物流领域,广西积极推进连接越南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公路网络建设,实现了到越南所有一类口岸都通二级以上公路的目标,并加快边境、沿海、空港和铁路等各类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电子口岸”工程,提高了通关效率。广西还开通南宁至越南河内的国际旅客列车,有关方面并计划在两地间建设快速铁路,使之成为中国铁路连接泛亚国家铁路的重要通道。

现阶段,西南地区的对外经贸合作多以商品贸易为主,产品以农产品和机电产品居多,未来的合作层次需要有所提高。例如在金融领域,广西和云南是我国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开放的桥头堡,同时又是我国对东盟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试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两地打造成区域人民币计算中心,形成金融服务平台,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并为人民币的国际结算提供探索经验。

7.辽宁阜新是2001年12月国家批准的第一个转型试点城市。2012年,阜新经济社会脱胎换骨:金风科技阜新生产基地风电设备年产值实现30亿元;德尔汽车转向泵公司占国内同行业市场达20%;鲁花花生油阜新公司年销售额20亿元……“阜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多值得外地客人一看的项目。”当地干部说。

2012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同志批示:阜新经济转型试点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形成的经验应予总结,以资借鉴。

因煤而立、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衰。50年间,阜新累计生产原煤7亿吨,发电2000亿千瓦时,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辉煌过后是阵痛。进入21世纪,挖了一辈子煤、发了一辈子电的阜新人,忽然发现城市无法维持了,日子无法继续了。海州煤矿退休职工王国贤回忆,当时4个儿子先后从矿上下岗,孙子孙女们吃喝拉撒,还要上学,“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

转型之初,产业结构极度单一,缺乏发展后劲,是最大的困难。单纯靠煤炭这个资源注定走不下去了,而就业、吃饭是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怎么办?

阜新土地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畜牧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因此,现代农业成为当时决策者选择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主攻方向。

进入“十一五”时期,阜新转型迎来重大机遇:中央出台“振兴东北”战略;“沈阳经济区”吸纳阜新,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突破辽西北”,并着力帮扶阜新。

地下煤炭有限,地上风能无穷。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下,风能丰富的阜新引来了华能、华润等八家央企和十几家地方风电企业,投资建设风力发电场,如今装机总容量已经达到180万千瓦,占辽宁全省的45%。按照规划,十年后,阜新将崛起为一个闻名全国的千万千瓦级别的风电之都。

风电上马,风机装备制造产业随之兴起,大金重工、金风科技等多家制造企业落户阜新。风机制造、风场建设成为阜新新经济增长点。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的阜新发电公司三期技改项目和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金山煤矸石热电厂已经建成,全地区火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83.2万千瓦。“千万千瓦风电城”建设进展快速,现已并网发电180万千瓦,进入全国地级市前列,风电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6亿元。

此外,阜新还重点培育壮大了装备制造配套、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新型电子、玛瑙加工、北派服饰“六个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了5个工业园区和20个产业园,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呈集群化发展。阜新装备制造配套生产企业已经达到35家,共有80余种、500多个规格的产品。精细化工行业已形成科研—生产—原料配套的完整体系。

2010年3月,大唐国际总投资245.7亿元、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在阜新正式开工建设,这是阜新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大唐煤制气一期力争2012年底投产,将向沈阳等城市输送优质天然气,缓解沈阳经济区天然气供应不足的局面。

8.2001年,阜新居民区沿矿而建,棚户区总面积接近500万平方米,占辽宁全省1/3多,人均住房不足7平方米,居住条件、环境恶劣,甚至上厕所都排长队;基本公共设施匮乏,无大型垃圾处理尝污水处理厂。城市人口的25%,农村人口的55%属于特困,城乡群众极度困难。从2005年开始,阜新启动了辽宁省面积最大、任务最重、困难最突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15.3万户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生活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邱区益民街道棚改新区居民刘炳恒和老伴,住上了近60平方米的楼房,每月还领2600多元的养老金。刘炳恒说:“以前住破平房,冬天取暖是个大问题,连上厕所都头疼,都不知怎么过来的。”

随着转型的深入,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4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五险覆盖面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参合率达到100%。“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历时5年基本完成,帮扶城乡贫困群众30余万户次,扶贫、开发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7.17万人次。对低保对象在冬季取暖费、住房动迁、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每年仅为低保家庭减免取暖费达2000万元。

辽蒙边界一道宽2公里、长322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了;城市周边一条长100公里、宽500米的环城防护林带形成了;160公里的高速公路两侧建两条绿化景观带形成了;620个行政村“村屯绿化工程”启动了。阜新市在辽宁省率先实施了封山禁牧工程,率先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阜新坚持把矿区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工程来抓,矿区绿化面积达到2.8万亩,昔日的人造荒漠变成了今日的人造绿洲。关闭破产的海州露天矿被打造成全国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曾经灰尘四起的海州露天矿大坑已经改造成国家首批矿山公园。

十年间,阜新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21.7%提高到2011年的32.1%;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由2001年的145天达到2011年的347天。从2012年开始,阜新又启动实施了200万亩荒山绿化工程、青山工程、碧水工程和160万亩滴灌节水工程。阜新的城乡绿了、天蓝了、水清了。

9.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12月20日发布的数据,为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重点工程20项,投资总规模3265亿元。发展改革委表示,2014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着力解决西部地区交通和水利两块“短板”问题。

西藏农牧民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评判标准在过去通常是牛多、羊多、房子好,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屋脊公路通车条件的改善和普通百姓家庭积累的增多,现在又多了一项标准--拥有私家车。

如今,越来越多的西藏农牧民购买了私家车,无论是在藏北草原,还是在藏南山区,农牧民驾驶私家车奔驰在乡村道路上已经成为一道寻常风景。

西藏浪卡子县白地乡农民洛桑土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已经购买了两辆汽车。他说,第一辆汽车是小货车,当时主要是往返于拉萨到乡里,为家里的小商店采购货物。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现在购买了一辆东风牌卡车,专门为浪卡子县的建筑工地运输施工材料。

洛桑土多说,以前没有想过自己会拥有私家车,一来家里没钱,“汽车应该是有钱人坐的”。其次是家门口的土路“赶马车都费劲,更别说开汽车了”。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支援西藏力度不断加大,农牧民通过发展特色农牧业,参与建筑和旅游等产业收入有了大幅提高。2008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176元,同比增长13.9%,连续6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收入增加了,农牧民购买汽车的愿望也随之迫切。洛桑土多说,今年准备再买一辆货车继续跑运输,“现在开车跑运输,一个月能挣7000多块钱。汽车成了家里主要的创收工具。”

三、作答要求

(一)给定资料谈到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喜人局面,请对这一局面的具体内容进行阐释。(15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250字。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指出阜新实现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并对阜新城市转型的主要做法进行总结。(2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450字。

(三)某地将召开一次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的形势分析会。会上,某领导要就我国区域经济的“五大区域”发展状况做主题发言。请结合给定资料4~6,为领导拟一份发言要点。(25分)

要求:全面、简洁、条理清晰,不要求行文格式。不超过650字。

(四)请结合全部资料,以“走好全国一盘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900字左右。

ps: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以上就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1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不知道是否是您想要的辅导资料,更多尽在精品学习网~

标签:申论真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