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基层不等于贴近群众:山西省党群系统公务员面试热点

编辑:sx_weizc

2012-12-12

身在基层不等于贴近群众:山西省党群系统公务员面试热点

“在基层,要学的东西真的还很多!”“下去了才知道,‘办公桌’离基层一线有多远!”“在基层才发现,我们很多做法过于简单化”……这是本报最近一周推出的“聚焦干部下基层”系列报道中,一些下乡干部发自内心的感慨。

这些感慨,无论是经验还是反思,都说明了领导干部下基层的必要性。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经历基层艰苦条件的磨练,具备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正所谓,“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领导干部只有走进基层一线,才能更真切地了解群众需求,汲取群众智慧,赢得群众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读基层的“无字书”,拜人民为师,这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修课”。

对那些缺乏基层经历的机关干部来说,这堂课很好理解,到基层去就是“补课”去。而一些平时就身在基层的干部,则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堂课对我们还有必要吗?本报系列报道反映的一些“细节”给出了答案:同样有必要!

一般意义上说,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应该对基层实际更熟悉,对群众需求更了解,对群众感情也更深厚。但群众对“镇长来了,额哩(江阴方言,意为‘我们’)能讲实话吧?”的疑虑、“听说镇里的书记来了,好多村民都聚拢过来”的兴奋;以及“县里来的干部整天一身泥水,村干部们也就都坐不住了”的反差,这些都说明,一些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却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

现实中我们也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却一身官气,职务不高却架子不小,把乡镇变成了“衙门”,把村部变成了村机关,与群众缺少共同语言,与群众没有多少交往,尽管占着地利接着了基层“地气”,却在群众中缺乏“人气”。一些基层干部,工作岗位虽然在村镇,生活的重心却在城里,工作的重点却在上面,被群众称为“候鸟干部”,与群众关系成为“蛙水关系”:需要时跳进来,不需要时跳出去。结果,做决策时往往脱离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处理矛盾时,往往缺少从群众立场出发的换位思考,甚至把群众当对立面,导致一些矛盾的激化。

事实说明,身在基层,并不等于贴近群众。如果基层干部带着“情感隔阂”、“作风缺陷”在基层工作,群众只会更反感,干群关系只会更疏远。当前,在基层土地流转、征地补偿、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方面,群众有一些意见,甚至出现群体性事件,其根本原因,往往不是国家的政策和上级的决策有什么问题,而是一些基层干部不能贴近群众,没有充分尊重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人格尊严,没有把事关群众利益的具体问题妥善解决好。

更需要明确的是,身在基层,最终目的还是为群众办实事。对领导干部来说,基层,不是蜻蜓点水的触点,而是大树扎根的原点;不是深入群众的终点,而是服务群众的起点。不管是从机关下到基层,还是原来就身在基层,领导干部在基层更重要的是拉近与群众的情感距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领导干部要身在基层,更要心贴群众;要了解实情,更要培养真情;要听到实话,更要干出实绩。

群众是讲实际的,也是讲感情的。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干部当亲人。为了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身体力行,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江苏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前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也要走在前列,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厘清身在基层与深入群众之间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在走进基层、身在基层之时,都必须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而真正做到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

相关推荐:

山西公务员考试网

精品学习网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