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wanghuicms
2013-01-30
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201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银行排队问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专家指导申论热点之银行排队问题
第一部分:范文(评论员文章):
1、银行排队问题的加法减法乘法
银行排队问题是一种顽疾、一道难题,要靠银行、客户、社会三方合力,用加、减、乘三法来解。
近年来,人们的投资理财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随着股市的火爆,到银行买基金、理财产品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复杂业务的处理时间往往数倍于简单业务;加之银行承担的公共事业费用代收代缴职能越来越多,据统计全国竟有260种之多,这样一来,银行的队自然越来越长。排队,说到底反映了迅速增长的个人金融需求和银行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
化解黑压压的排队长龙,银行显然责无旁贷。在增加服务供给上,银行还大有潜力可挖:在硬件上可以加大资源投入,比如加快网点建设改造,增加自助机具投放,推进综合化建设、让对公窗口也能办理对私业务等;在软件上可以提高服务效率,比如推行分区服务、将复杂业务和简单业务分开,高峰时段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和“弹性窗口设置”,配齐配强大堂经理等。关键是要真正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否则这些举措的效力有可能打折扣,甚至成为应景之作。“以客户为中心”,要靠银行改革,同业竞争,也要靠社会监督和批评。
消除排队长龙,除了银行做“加法”之外,我们每一位客户也可以做“减法”:多用电子银行,少到网点柜台。资料显示,在北京工行去年的基金业务和手机、电话费业务中,仅有27%和37.8%是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完成的。假如这些比例大幅提升,长长的队伍将缩短多少!从长远看,电子银行是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利用率不高,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其存在着三“不”:不习惯、不放心、不会用。扩大电子银行应用,一方面需要客户改变习惯,尝试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银行也应当在电子银行的设计上多下功夫,使其简便易学,并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培训客户,还可以用价格杠杆来鼓励使用电子银行。
单凭“加减法”能否解决金融需求和服务供给的矛盾?事实上,许多时候银行和客户做“加减法”还有不少制约,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比如,银行增加网点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能否再放宽些?再如,代发养老金业务集中在个别银行,能否增加代发银行数量?一些公用事业单位,如自来水公司,还没有缴费数据平台,无论水费多少都必须到柜台缴纳,其电子化水平能否再提升些?ATM机每日取款限额为5000元,这样的上限能否再调高些?
应当说,社会各界的努力有助于清除各种障碍,使银行的“加法”加得更多,让客户的“减法”减得更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乘法”。
我国人口多、发展快、金融电子化水平又不高,这就决定了银行排队问题是一种顽疾、一道难题,要靠银行、客户、社会三方合力,用加、减、乘三法来解。单指望一方、单做一种运算,排队长龙恐怕是短不下去的,即使短了也会再长起来。
2、银行排长队 通牒能否治本
上海8家银行表示,将改造网点、增配员工和自助设备,保持营业时间所有窗口开放。工行还表示,将延长网点营业时间,中午全部对外营业并加设银行夜市等。农行则提出,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网点将采取撤销网点负责人的严厉措施。建行上海分行则提出了多项措施:增加窗口和柜面服务人员数量、增加350台自助设备、简化业务操作流程、对窗口工作进行分流。既然上海多家银行能就改进排长队作出积极反应,想必全国其它城市也会有所“跟进”,这对于改善服务、缓解矛盾无疑是一件可喜之事。
尽管受排长队之苦的客户对银行多有情绪宣泄乃至道德诘问,但排长队首先还是应被视为经济问题抑或市场供求问题。一种市场供求现状,是多种确定或不确定因素相互作用且不断变化着的结果,因此在分析评判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时,不能简单化、表层化。
眼下最需要的,应是深入到金融服务供求现状的内部进行全面而理性的分析,并寻求“治本”之路。排队只表示总体上的供不应求,假如目前各家银行排队现象差异很大,则充分表明银行服务“供”与“求”的配置机制存在问题。按说,配置机制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通过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供”与“求”以最短的路径实现最快的流动性搭配,从而达到效率最高、浪费最小。例如,代发工资客户往往需要周期性地到银行排长队以领取工资,难道客户不知道去另一家排队少甚至不排队的银行去获得这一服务?症结在于:代发工资是银行与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公对公”达成的合作,这项银行服务,不仅不表达所有被代发者的意愿,而且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单位职工选择银行服务的自由。
再例如,发放“低保”也是造成银行排长队的因素之一。“低保”对银行利益并不大甚至是一项亏本的业务,因此常常成为政府“政策性”的摊派。问题在于,是不是只有国有银行才有承担的义务。诚然,在为普通大众尤其低收入人群服务方面,国有银行负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但从“社会责任”角度看,非国有银行为何不能也分担一部分?把发放“低保”全部压在国有银行,不仅对于本来排队严重的国有银行来说是一种更大的压力,对于低保对象来说,也是一种利益损害。
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排长队的问题,尚待政府的作为。这种作为,不是简单的“通牒”和行政命令,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银行运行规律基础上缜密的协调、控制、调整等行为。例如,如今老百姓缴水、电、气、电话等费用主要也是通过银行,政府有关部门可否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寻找到一种金融服务“供”与“求”更“经济”的搭配方式,并通过有效的作为予以实现。
3.多策并举推动银行解决排长队
一、银行服务质量直接反映银行公司治理、管理理念与文化、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直接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为此,相关银行机构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重视提高服务质量问题,防范由此而引发的声誉风险。
二、相关银行机构要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高管层每年要专题研究服务质量的改善问题,重视服务投诉处理机制建设,设立或明确服务质量监督部门,加强客户投诉管理;要有效提示风险、披露信息,完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公平对待消费者。
三、相关银行机构要在优化服务流程上再下功夫,按照“功能分区、客户分层、业务分流”的原则对网点进行改造;实行弹性窗口和弹性岗位制度,柜面服务旺季和高峰期间要适当增加服务专柜及人员,并安排大堂经理进行现场业务流程解说和疏导。
四、相关银行机构要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防止发生客户一笔业务多次排队现象;要加大对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业务的宣传引导,全面提高自助机具、电子银行业务的使用率,有效缓解柜面服务压力;要加大电子机具安全管理,防范银行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电子银行服务的安全性能。
五、相关银行机构要自觉遵守商业规则,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建设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各行(社)在关注高端客户的同时,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做好中低端客户的服务工作。
六、相关银行机构应承担消费者教育的责任,通过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社区行”等活动,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要做好个人理财产品等创新业务的风险提示,增进公众对金融知识、创新产品的了解和对买者自负原则的认识,引导和培育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
七、相关银行机构要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原则,改善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从业技能,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发挥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缩短业务办理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八、相关银行机构要加强舆情引导和双向沟通,增进公众的理解与支持。要重视与媒体的交流与沟通,对于媒体反映的问题应积极反馈,争取工作主动。要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在发生停电、宕机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对客户的解释安抚工作,化解矛盾。
九、银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开展银行服务质量考核评比活动,开展柜面服务监督;要通过评比表彰“银行服务示范单位”和“银行服务之星”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对于考评结果很差的单位和柜员,予以通报批评,督促限时改正。
4、银行长队要靠市场竞争消解
近年来,国内各银行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推出了细分服务,开辟了专供高端客户的窗口。在营业高峰时,不少网点经常出现贵宾窗口冷清而普通服务窗口拥挤的现象。在国内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加快的背景下,此情此景很容易被批评为银行一味“向钱看”。
事实上,作为企业的银行,按照利润目标来配置自身资源,并无不妥。在一些城市“银行多过米铺”的现实下,要求银行通过增加营业网点来解决排长队问题,也未必是明智之举。问题是,我们的银行是不是如表面一样真正“市场化”了?
“银行排长队”现象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最重要的是国民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提升,远远超过银行自身改革的步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普通居民与银行之间的交易,从原先单一的钱款存取发展到存贷、缴费和理财各个方面。而银行这边,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技术和服务手段,近年来也都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几大国有银行通过改制上市,正在逐步向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转变。
然而,市场服务意识的树立,远比银行上市或者设几个VIP窗口来得艰难。比起外部环境的改善,银行内部企业精神的建设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难度更高。近日被几家媒体曝光的一些银行窗口服务不良的事例,多少反映了国有银行“朝南坐”的普遍惯性。
对于政府来说,要银行改善服务水平,除了“最后通牒”式的行政督促,似更要在促进需求供给调节上做文章。从媒体报道看,银行资源配置忙闲不均的情况,不仅发生在普通窗口和贵宾窗口之间,也存在于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之间。工资和养老金发放是银行排队最严重的区域。这些利润较低的业务,看起来似乎是国有银行在承担社会义务,事实上却联结着大量被垄断的“对公业务”和“政府项目”。那么,如何设置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让各种类型的银行在充分竞争中扩大供给、提高服务,亦是政府要面对的新课题。
希望蜿蜒的长队,能够成为银行深化改革的动力,用心做好市场这篇大文章。
标签:申论范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