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lirj
2013-02-19
鉴于考生们对申论真题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13年国家省级以上公务员申论真题分析 ”一文,供大家参考!
13年国家省级以上公务员申论真题分析
2010年中央级申论考试根据大纲要求,出现了重大变化:将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分开,分别设置试卷,一次考试,两个级别的应试者分别作答一张试卷,由过去的同一试卷、不同试题,变为两张独立的不同试卷。这一变化虽然不可谓不大,但却不是根本性的,仅仅是形式上的调整,不同级别考生作答的试卷尽管内容不同,结构却相同,主题也大体相似,都围绕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发展而设。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试卷的主题是“海洋的开发与保护”,这个话题宏观大略,综合性较强,从国家整体海洋资源发展战略和人类对自然合理开发的基本思路出发,讨论了我国海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
一、2010年申论真题两大特点
具体来看,2010年国考申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材料分段、字数较之前几年的国考有所减少。2010年国考申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试卷有6则材料,数字是6045,相对于2009年的11则6584字和2008年的11则6336字有了数量上的转变,这无疑减少了试卷的繁复和难度,便于考生阅读。
特点二:材料主题较为浅显易懂。2009年国家申论考试的材料较为复杂,主题“产业升级”中还提出两个主要问题“加工业产业存在硬伤、粮食问题”,如此隐晦不易被发现察觉,令考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2010年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的申论考试,从材料2的开篇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沿海某省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话语中和第四大题文章写作围绕的角度上,就可以明确这次考试的主题——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类。其浅显易懂,考生在浏览材料和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找到主题。
二、题型解析
(1)变换问法,同为概括。以往国家申论考试概括类试题的问法较为直白,如2009年第一题,直接要求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2010年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的申论试卷第一大题变换问法,没有要求“概括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或“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而是给出十几年后渤海变为“死海”的背景设想,要求考生指出“死海”的含义。这种问法虽然较为隐晦,但仍属于“概括内容”类的试题,考生只需对材料中渤海污染严重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用简明、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2)综合分析题数量多,分值比重大。整套试卷包括四大题、五小题,综合分析题的数量为2道,一个是第一大题的2小题,一个是第二大题的启示题,分析题数量占总题量的2/5;两道试题的分值总和为30分,占试题总分值的30%,除了作文题之外,比重最大的就是分析题型,可见其分量之重。这与2010版申论考试大纲强调对省级以上职位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是完全对应的,《大纲》申论部分对省级以上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十分清楚:“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而市地以下考生则没有综合分析方面的能力要求。这清楚表明国考对省级考生侧重考查分析能力,必然体现在分析题型的吃重上。同时,分析与解决问题是相联系的,根据大纲规定,省级以上考生要深刻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要更多地“借助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如此一来,也就对考生背景知识的积累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考生一定程度上要具备超越给定资料的综合知识才能“综合”地分析试题给出的观点或问题。
(3)引入公文写作题。以往的国家申论考试中也曾出现过公文写作试题,如200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的第三大题第2小题,就要求根据“给定资料6”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考生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2010年国考申论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的考试也引入了公文写作,是写出报告的“内容要点”,并不要求写出报告全文,只需将报告中的内容要点全面列出即可,考生无需写出标题、称谓、引言、结语等公文程式化内容。作答时,可从某省半岛蓝色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某省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角色,站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总体原则和措施步骤。
(4)文章写作题变化不大。题目中给出了文章的主题,考生可自选角度进行命题,但要围绕着“海洋的保护和开发”来展开论述,切勿脱离中心,违反题意。紧扣给定材料、紧扣题意,是申论写作题的基本要求,这决定了文章论点要符合材料精神和题意,论据要出自给定材料,论证要围绕中心、恰当地运用材料,充分地证明观点。尽管这些一般性的原则考生是清楚的,但自由命题作文的特点,仍然容易导致中心观点偏离题意。副省以上试卷给出的仅是立意角度,“海洋的保护和开发”包括了两个方面,既可两者结合,又可侧重一面,考生容易把握不准,或是脱离保护谈开发,或是脱离开发谈保护,这种“只见一点、不见其余”的立论方式很容易走偏,脱离题意的根本要求。按照题意和辩证法的要求,在“海洋保护与开发”问题,必须先入为主地存在一个“两点论”的认识,把相互对立又内在联系的两面“既一分为二又统一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论点。显然,尽管写作题变化不大、难度不高,考生仍然要坚持正确的认识论、方法论,特别是辩证法的原则,全面理解题意,慎重构思,避免随意性。
(5)辨析改错题未考,但未来此题型仍将出现。2010年国考,人们可以发现有一种申论题型缺席:辨析改错题,无论省级以上还是市级以下试题,都没有出现类似2009年对“四点对策”进行辨误和修改、2008年对水电规划部门答复初稿进行指误和补充的题型。此类问题属于纠错性质的分析和补充完善性质的对策复合题型,即纠错分析+对策完善复合题型,简称辨析改错题。这种试题尽管本次未考,但国考试水后,上海等地跟进,已发展成为申论考试一个命题创新点和作答难点,对考查应试者的分析——动脑与对策完善——动手双重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未来此题型仍将在国考中出现。至于何时复出江湖,考生不要抱驼鸟心理,从决定报考之日起即应着手复习,力争攻克这一难点,把握应试胜算。
2010年国考申论考试虽然针对考生类别在考试形式上做了一些区分,但是申论题材和主题并没有跳出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体五面”,即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切题的角度、表现方式、宏观微观层次结构不同,因此,考生应对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时,把握住这五个宏观方面的大主题,依据材料,重视基础,具体分析,灵活自主地运用辩证的方法,就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取得满意的作答结果。
三、材料详解
【材料1分析】给出了材料的主题背景——海洋,介绍了海洋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态物种繁多,但是我国人均海洋资源占有量不足的情况。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等污染物排进渤海海域,使其污染日益加大,赤潮现象频发,海水自净能力差,鱼类品种减少甚至个别生态物种濒临绝迹,十几年后渤海可能会成为“死海”。不仅毁灭了鱼儿的家园,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为此,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内容里提出了具体改善渤海生态环境等对策。
这部分材料包含原因、反映问题、蕴藏对策、潜含影响,是作答试卷第一大题中的1、2两小题、第三大题对策拟制、第四大题文章对策部分写作的有力信息,尤其对作答第一大题1小题中“死海”的特征描述概括可以进行有力的解释说明,应该精读。在作答第2小题时,可将其海洋污染后的危害进行引申拓展,不能将作答要点局限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衡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挖掘延伸,拓展思维,如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平衡,毒化了人类食物链,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并且,破坏海洋景观,影响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
【材料2分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沿海某省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随着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逐年上升,蓝色经济发展区具备的科技创新能力、地理人才优势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是对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现状的一个详细介绍,对作答第三大题提供了要点和背景信息。
同时,材料也简略地列出了半岛蓝色经济区存在的问题,如“集中集约用海”的障碍,重复建设及海岸线资源浪费严重,为此,从该省知名专家W分析及呼吁中、有识之士的赞许里抽调出“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首先,应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来,对半岛海域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同时,为渤海立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加强对渤海的保护;
其次,实现该地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充分整合各地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形成以海洋高科技为中心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半岛地区海洋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再次,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方面上的支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该则材料提供了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完整信息,不仅反映问题,而且蕴藏对策,为第三大题内容要点的概括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材料3分析】讲述了日本濑户内海存在的海水污染、无序开发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日本治理濑户内海污染方面的策略,为中国治理渤海海域的污染、加强海洋的合理开发保护方面提供了借鉴。例如:一、进行前期的统筹、规划、管制,对海洋进行有序开发。如禁止在海洋周边建设一些污染性强的企业,以免污水破坏水质,可在其周边建设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二、进行立法,如颁布实施《水质污染防止法》、《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防止法》,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海域周边的生态环境。三、加大内海环境调查与监视、监测的资金投入,利用各种自动化监测设备开展大规模的海洋污染综合调查,了解海域污染现状,做到对症下药。四、宣传海洋保护知识及益处,动员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到保护海洋的活动中。通过以上几种措施,加强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和保护,从而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海域管理”现状。
该材料包含原因、反映问题、蕴藏对策、潜含影响,对作答申论第三大题、拟制第四大题文章写作中的对策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材料4分析】具体介绍了荷兰“围海造田”与我国“围湖造田”的事例及引发自然灾害、受到自然惩罚的后果。对材料加以引申拓展,可以从中衍化出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给人们启示和警醒,例如: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宜盲目,应着眼长远,兼顾当前,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应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三、政府在制定国家政策前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规划统筹,理论联系实际,走与群众相结合的路线。此则材料是作答申论第二大题的依据,反映问题,给人启示。
【材料5分析】列举了南方某市“围海造田”引发自然灾害,遭遇破坏的事例。这与第4则材料中“荷兰‘围海造田’”与“我国‘围湖造田’”有着颇为相似的初衷和结局,虽只是一个事例,但对作答申论试题第二大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材料6分析】通过对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领海范围介绍,引出海岛问题。由于当前我国在海岛的保护开发上还不够完善,海岛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大,但脆弱易受破坏,由此,引出对海岛开发保护的对策:即在进一步加强海岛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基础上,尽快为海岛立法,成立《海岛保护法(草案)》,来维护海岛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
标签:申论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