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14年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你在“朋友圈”吗?

编辑:sx_bij

2014-08-25

陕西14年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你在“朋友圈”吗?

为帮助考生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小编将给大家讲解结构化面试中综合分析题目理论和答题技巧,今天,先谈一谈陕西14年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

继QQ、微博、人人网之后,微信及“朋友圈”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从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依赖,再到现在的欲罢不能——接触朋友圈,许多人都经历了类似过程。“低头族”为什么总低着头?谁最喜欢“朋友圈”?人们为什么离不开“朋友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朋友圈”?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与您一起探讨“朋友圈”现象。

——编者

拉近感情,生活状态有了温度

添加微信好友后,不仅能语音对话、群聊,还有“朋友圈”功能。我把同学和家里用微信的亲戚加了个遍,通讯录里有了“好友”,我就成了“圈子”里的人了。

——北京金融白领 吴琳

掏出手机,打开锁屏,点开微信,指尖一划,进入了一个图文并茂的世界——这就是微信的朋友圈。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北京某金融机构白领吴琳的“朋友圈”格外热闹:除了儿童节和端午节祝福,她还“跟随”圈子里的朋友一起,领略了一把全国各地的美景美食。

“大学同学小郑去了成都,打幼儿园就认识的朋友小林和家人去了乌镇,在我隔壁办公的同事小张和女友去了鼓浪屿……”打开朋友圈,吴琳指着“圈”里的一个个帖子,饶有兴致地说。

吴琳和“朋友圈”结缘于2012年:“当时我在英国留学,国际长途不便宜,国内同学推荐了微信,刚开始时是被动使用。”吴琳说,用了几次之后,发现添加微信好友后,不仅能语音对话、群聊,还有“朋友圈”功能。“我把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同学和家里用微信的亲戚加了个遍,通讯录里有了‘好友’,我也就成了‘圈子’里的人了。”

网络社交圈子不是一个新鲜词,从QQ空间、校内网、开心网,再到微博、微信,关注一群人,晒照片、发状态、转发帖子……互联网串联起人们的时尚生活,微信的“朋友圈”成为最流行的一个。

微信诞生于2011年。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目前,微信已经有超过6亿用户,成了亚洲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浏览微信“朋友圈”,不仅是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也逐渐成了精神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看看谁在哪里玩,谁吃了什么美食,谁读了哪些好文字……这些事情本身不是太有意思,当它们事关朋友时,就会与众不同。”吴琳说,亲友们发的多数是只言片语,由于彼此熟悉,生活状态变得有了温度。

半年后,习惯看“朋友圈”、点赞、评论的吴琳,也开始了自我创作。“拍几张照片,发一段感悟,讲一则故事……内容只有好友可见,因为圈子里都是熟人,如果‘好友’们彼此不认识,也不会看到对方的评论,我也就放心地和大家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让吴琳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回国时,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收到了意外的效果:“那次回来大大小小的聚会持续了半个多月,多半是从我的‘朋友圈’得知我回国消息的。”这次“朋友圈”互动,让吴琳感觉和朋友的距离更近了。

从学校进入职场后,吴琳关注了不少微信公共账号,“朋友圈”里的内容扩展了不少。“每天去看看旅游、读诗、品茶类别的公共账号,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把其中的小窍门、新知识发送给好友们,‘朋友圈’整理和分类了一部分志同道合的人,‘圈子’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广了。”

如今,无论年轻人、老年人,还是学生、上班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生活情景,展示独特生活体验,关注朋友的动态,大家一起吐吐槽,偶尔点点赞。“朋友圈”,已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圈子复杂,信息泛滥平添困扰

网络是开放的,但圈子需要私密。如今,“圈子”里很多人只是“伪朋友”,“好友”越来越杂,内容也越来越乱,充斥着心灵鸡汤、养生偏方等海量、同质化信息。

——江苏南京导游 王茜

“刚刚读完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再刷新时就看到朋友转发的‘关于幸福的忠告’‘知名医生爆料’等信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王茜是南京某景区一名导游,对“朋友圈”,她有些不同看法。

“我喜欢在‘朋友圈’看亲朋家的孩子成长瞬间,也喜欢看他们旅行的见闻,或者养花弄草,但如今的‘朋友圈’显然有些变味了。”王茜说,“朋友圈”内容丰富,让人觉得有趣的原因之一是它有无限可能,但信息泛滥也让人难以忍受。

有人将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进行了归纳,发现主要有“九大派”:广告刷屏派、心灵鸡汤励志派、集满点赞送礼派、偏方秘方养生派、45度嘟嘴自拍派、新晋父母晒娃派、亲友海外代购派、吃吃喝喝展示派和孤单寂寞文艺派。

王茜的不少朋友就属于这些派别。“有的朋友每天发多条状态,吃饭、聚会、坐地铁甚至连家里进来只蚊子都要展示一下,每时每刻都在秀生活,太琐碎了。”

除了事无巨细展示生活外,过于雷同的心灵鸡汤也让王茜吃不消。“加油励志、养生保健、理财宝典……‘朋友圈’快变成‘鸡汤圈’了。”王茜说,现在大家经常习惯“扫一扫”,互相加微信,随着“圈子”里的人越来越杂,内容也越来越乱。“圈子”里的很多人不是朋友,只是“一面之交”。“我的‘朋友圈’里就活跃着一位只有一面之缘的‘伪朋友’,每次刷新‘朋友圈’,都被她发布的海量心灵鸡汤信息淹没。”

不仅如此,王茜的“朋友圈”里,同质化内容也越来越多。“早晨打开‘朋友圈’,发现好几个朋友转发了同样的链接,去网上搜搜相关新闻,才知已经是前几个月的往事旧闻,很容易被误导。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同样的信息可能还会继续传播下去。”

“朋友圈”里有人情,一开始,王茜觉得很方便。但最近的遭遇,让她多了几分戒备。

王茜的父亲退休后也加入了“朋友圈”,刚开始时每天给她发微信咨询“朋友圈”的用法,学会了之后翻看起她的“朋友圈”来。

“老人家对我‘圈子’里的朋友和以前的所言所行一一拷问,我就跟上了刑场一样,‘朋友圈’以后可怎么用啊?”

让王茜最苦恼的还不止于此。随着公司的领导、同事逐渐用微信取代短信,各部门先后开设了好几个工作群,她也被“拽入”这些群。

“用微信沟通工作确实方便了不少,但是微信群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工作负担,每天除了盯着电话、邮件和短信,还得加个微信,万一忙起来没看到工作安排,耽误正事就麻烦了。有时候,一打开微信群里已经有几十条未读信息,还得翻回去慢慢读。”王茜苦恼地说,“朋友圈”本是亲朋好友的“小天地”,如果成了单位集体的公用平台,反而会增加心理负担。

“网络是开放的,但圈子需要私密。”王茜说,现在用“朋友圈”,她越来越谨慎了。

欲罢不能,“抬起头来”该有多难

对一些“朋友圈”里只有一面之交的“朋友”,有时想屏蔽他们,但担心他们也许会发布“有用的信息”,又有些舍不得,只好作罢。

——山西太原国企职工 赵晓颖

“朋友圈”拉近了好友之间的距离,帮助人们拓展视野,同时,不少人又为泛滥的心灵鸡汤类信息、没完没了的群聊所扰,面对这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朋友圈”,到底该怎么办?

人到中年的山西太原某国企职工赵晓颖说:“刚用微信时,联系人里多是熟识的同学、朋友,大家在朋友圈里晒照片、吐吐槽,气氛轻松愉快,但现在,‘朋友圈’中充斥着让人厌倦的广告和垃圾读物。”她几次尝试想离开“圈子”,但都未能成功。

首先是碍于面子。赵晓颖说:“今年我被拉进的群不下六七个,每天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大多数跟我也没关系。有时直接退出,群里就有人来问我为什么要退群,最后拉锯战一番还是又加进去了。”

最主要的还是习惯。“每天起床后,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联上互联网,看看‘朋友圈’里大家有什么新动态。”赵晓颖说,对一些“朋友圈”里只有一面之交的“朋友”,有时想屏蔽他们,但担心他们也许会发布“有用的信息”,又有些舍不得,只好作罢。

“不管多忙多累,刷微博、刷QQ空间动态、刷微信‘朋友圈’是我每天必干的三件大事,用时髦点的话来说,这是不是就是典型的社交控?一种不刷社交网络、不获知最新消息就会感觉焦躁不适的社交焦虑症状?”赵晓颖说,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手机和“朋友圈”的存在。“现在大家工作都忙,我觉得看看‘朋友圈’,在圈子里和大家交流,就算什么也不说,起码能得知亲朋好友的最新动态,也算是友情的一种延续。如果让我毅然离开,恐怕需要很大决心。”

“朋友圈”毕竟是虚拟社交圈子,和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息息相关,但和面对面交流下的真实世界相比,存在美化和距离感,不能太过依赖。

最近,一段名为《抬头》的视频在网上受到疯转。这段视频用一个偶然的相遇、一个爱情故事来说明了“抬头”的意义,呼吁人们放下手机,抬起头来,去接触真实生活。

赵晓颖看后忍不住在“朋友圈”转发了。“虽然用社交平台传播这个视频显得有些讽刺,但我想应该让更多人知道真实生活的可贵,让更多‘低头族’抬起头来。”

ps: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14年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祝各位一举成功!

标签:面试指南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