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zh
2014-08-12
精品学习网会在认真分析考试题型和考试范围的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最新的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希望对于您的备考有所帮助,能够在您的考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事件。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显示,过去50年中,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预计今后这种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世界气象组织就2010年的极端事件发表声明,称今年不仅全球各地的极端事件明显增多,而且分布范围很广,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强降雨、6月份海湾地区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强热带风暴和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的强降雨及洪水、5-7月份在英国发生的洪水、东南欧和俄罗斯的热浪、南非和南美一些地区非同寻常的降雪等。
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世界气象组织指出,2007年1月份和4月份的全球地表气温分别比历史同期平均值高出1.89℃和1.37℃,都超过了1998年的最高水平,为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值。2006年,我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1℃,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2010年1~7月份,我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4℃,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值,也是1997年以来的连续第11个偏高年。我国冬季气温也明显偏高,自1986年以来已连续出现21个暖冬;2010年2月5日北京的最高气温达16.0℃,创下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纪录;2月6日南京最高气温达到23.9℃,也为百年来同期气温历史最高值。
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以二氧化碳为例,在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前的19世纪初,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270ppm,而到了1988年已上升到350ppm。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其次,森林毁坏使得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同样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如甲烷、氯氟烃(氟里昂)、氧化氮等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加着。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消费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发生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大气中能量场分布变化,降水时空分布发生紊乱,进而出现旱、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现象;大气能量分布的变化还导致了飓风、台风频发,冰川融化,与上述基于降水变化的极端气候事件交互作用,提高了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并加剧了其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无疑给未来的城市建设敲响了警钟: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单纯追求GDP是不行的,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其出路就在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水利部副部长L表示。
2.2010年8月7日23时许,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持续40多分钟,最大降雨量达90多毫米,暴雨引发两条沟系特大山洪泥石流,宽约500米、长约5公里的区域被夷为平地,这一区域居住群众近2000人。泥石流灾害使县城受灾区域的近半数房屋建筑受损,形成的堰塞湖使县城南北滨河路被淹,白龙江城区段两岸大部分楼房和平房严重受浸,部分房屋倾斜,省道313线部分路段交通中断,省道210线多处路段交通阻断。部分地区电力、通讯中断。灾情发生后,舟曲县迅速组织力量,利用高音喇叭和防空警报进行宣传预警,并组织各方力量投入到抢险救灾、疏散转移群众、维护灾区秩序、调查统计灾情等工作。
舟曲的地质构造本身存在不稳定因素。舟曲县共有滑坡隐患点43处,泥石流隐患点86处。水资源丰裕是舟曲县得天独厚的条件,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横贯县境南北,然而,近年来每到汛期,三条河流河水暴涨,洪水冲出河堤、漫进村庄,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沿岸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上世纪初开始,舟曲县自然灾害频发。而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舟曲县对森林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频密。1958年“大跃进”时期,这里的森林资源曾遭受到掠夺性破坏。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舟曲县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一度以每年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同时,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舟曲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而耕地中川地仅有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5%,农民只能通过开垦陡坡地增加土地面积维持生存,50年来,县内各乡40度以下的坡地已大部分被开垦。开垦坡地不仅严重破坏了植被,而且破坏了地质环境,开垦出的土地不仅未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反而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
舟曲县在近年来加快了道路建设,公路交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但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修路需切坡削方、炸山开路,导致岩体松动、坡脚开挖,从而引发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更激活了昔日的老滑坡。穿越县境的省道313公路两侧灾害发育密集,就与挖坡修路有极大的关系。此外,舟曲发育的滑坡体上大多有村民居住,如锁儿头滑坡、南山滑坡、南桥滑坡、中牌滑坡、谢家滑坡等,这些地方水源短缺,居民饮水、农田灌溉都需修建引水工程,这也有可能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新型的工程建设也可能诱发风险,像金矿开采、煤矿开采等。从2000年以来,舟曲县加快了对县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出台许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大力开发水力资源修建水电站。从2003年至2007年,舟曲县共有53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签订合同。这些开发建设项目70%以上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大多数业主存在水土保持意识差、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脆弱的生态环境又会遭到一次严重的破坏。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舟曲县距震中四川汶川县直线距离仅为200多公里,当时震级约为里氏7.5级,是甘肃省和甘南州的重灾区。地震震松了山体,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而山体要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时间。
舟曲县城人口居住密度非常大,居甘肃全省各县之首,几乎与省城兰州相当,人口密度如此之高的城区,恰恰处在自然灾害最易发的地区。针对这种发展与灾害之间的矛盾,有人曾经提出,最佳的对策只有两个:一是投巨资进行生态移民,二是投巨资进行水土治理。舟曲县的县长曾经说过,舟曲最缺乏的人才,就是水土治理专家。
3.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期间,我国西南五省区(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了特大干旱,其中部分地区的干旱甚至达到了百年未遇的严重程度。严重的干旱灾害给西南五省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特大干旱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大对西南五省区抗旱救灾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对西南五省区的抗旱减灾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怀、支持和鼓舞。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根据西南五省区干旱灾害的实际情况,分别适时启动抗旱III级、II级应急响应;水利部及农业部等及时派出大量水利和农业专家前往旱区指导和参与抗旱救灾工作。国家各相关部委积极行动,对西南五省区的抗旱减灾工作分别从资金、抗旱减灾技术等给予及时帮助和指导,旱区各级政府部门将抗旱减灾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并加以具体落实。尽管西南五省区干旱灾害异常严重,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各项抗旱减灾措施,开展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始终在努力将旱灾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了灾区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确保了灾区社会稳定。
西南五省区特大干旱灾害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人们也在思考,西南地区作为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遭遇如此严重的干旱灾害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据了解,极端异常气候是西南五省区特大干旱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一般而言,西南五省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是,每年的5-10月为多雨季节,降水量占到全年的60%-80%;每年的11月至下一年的4月为少雨季节,降水占全年的20%-40%。但2009年西南五省区的绝大多数地区的多雨季节提早结束,之后便基本无有效降水,并且气温异常偏高,这样的情况对于西南五省区是罕见的,大多数地区均属于有气象记录以来从没发生过的,具有偶然性。这样的极端异常气候的发生导致了江河来水偏少、水利工程蓄水显著减少、农田失墒加快,从而直接导致西南五省区特大干旱灾害的形成。
干旱灾害是自然要素波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尽管西南五省区出现了极端异常气候,但导致特大干旱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脆弱的社会经济环境。这种脆弱性主要表现为坡耕地多、山区人畜饮水面对气候波动脆弱、山区居民经济相对困难、山区中小水利设施不足等方面。对于西南地区发生的极端异常气候,人类尚无法左右,但是脆弱的经济环境却是人类所能改变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减轻干旱灾害的脆弱性,逐步提高应对干旱的能力,力争使干旱灾害影响和损失降为最小,并且未雨绸缪、提高经济环境的合理性。
4.因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气候变化给日本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日本政府从战略高度来应对气候变化。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是建立在环境和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列为环境战略之首。
1998年4月28日,日本颁布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该法第一条规定:制定本法的目的是促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国民应对气候变暖的责任,确立应对气候变暖的基本政策,从而为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们享有健康和文明的生活做出贡献。1998年6月,日本政府还制定了《面向2010年的全球变暖对策推进大纲》,该大纲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政府每年对大纲制定的政策、措施进行定期检查,依法进行监督落实,使应对气候变化有法可依。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2007年6月,日本政府制定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该战略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的建设。提出要变革现有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谋求日本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向“可持续、节能、注重质量”的社会转变,努力把日本建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国家。
因受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气候变化对日本的影响远大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面对气候变化可能给日本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政府提倡创建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这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也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重要途径。2008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这是日本低碳经济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它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2008年,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将低碳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府的长远目标。“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将太阳能发电量提高到目前的10倍,2030年时提高到40倍。到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的发电量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举国体制。日本政府要求应对气候变化首先从政府做起,呼吁全社会参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国民都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过程。
大力宣传、普及保护气候意识:通过各种媒体、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大力宣传、普及保护气候意识,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合作:日本政府认为气候变化无国界,无论其成因、还是其影响、对策等都是世界规模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必不可少。日本政府积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京都协议书》等条约、并较快地批准了《京都协议书》。日本政府动员所有政策手段,努力实现《京都协议书》的承诺,2008年至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排放水平削减6%。日本政府和联合国开发署合作实施一个总投资9210万美元的新项目,以帮助非洲应对气候变化。
5.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发展的步伐可以说是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但是,人们在享受经济增长的成就时,也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几十年来,国际社会为化解这个矛盾,探索可持续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少国家在应对政策上,都更加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甚至实施所谓“绿色新政”,以此来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各方都普遍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以节能减排,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的重要结合点。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绿色经济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大力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的同时,特别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推动经济持续、持久的复苏与发展。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围绕发展绿色经济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尤其是要加快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政策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来增强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抑制不顾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和承载能力、盲目追求发展的短期行为,这也是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在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当抓住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更加注重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增长点,更加注重传统产业调整,改造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更加注重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建筑等环节的节能增效,更加注重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各国政府都应当实施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引导企业大力开发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尽可能减少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损害,促使世界经济健康复苏,也是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三、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请依据“给定资料2”,概括此次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原因。(1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2.结合我国西南五省特大干旱灾害情况,谈谈你对“西南地区作为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遭遇如此严重的干旱灾害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这句话中“偶然”与“必然”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二)阅读“给定资料4”,谈谈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做法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极端天气问题映射了人类经济活动不合理,突显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请你依据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的倡议书。(20分)
要求:
1.说明为什么要发展绿色经济;
2.措施具体,通俗易懂;
3.不要求格式,不超过50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对极端天气常态化的反思”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800-1000字。
以上就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精品学习网愿意成为您备考当中最忠实的朋友,为您提供最新的考试辅导资料,请您密切关注!
标签:申论模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