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zh
2014-08-13
精品学习网会在认真分析考试题型和考试范围的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最新的2014天津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希望对于您的备考有所帮助,能够在您的考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 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体制的模式上,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有些国有文化单位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同时,要加快自身体制的改革,使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基本结束,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将不断涌入,中外文化的碰撞不仅发生在国外,而且大量发生在国内,而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我们的许多国有文化单位还停留在传统体制,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实力。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革发展,就会面临既走不出去又守不住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设施总体不足,空间分布不均,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文化设施相对集中,而一些偏远山区,公共文化设施则相对较少,部分设施场所由于建成时间较长,需要修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文艺人才总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不均等问题;公共文化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但由于其公益性质,资金不足往往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从美国等国的经验来看,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渠道多样,采取以政府资助为主,社区组织、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多途径投资和捐助为辅的资金投入方式。这不仅减轻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提高了全社会的参与程度,使社会上更多的单位或个人关心社区、回报社区;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晚,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过去,我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缓二慢,滞后经济建设步伐,落后群众文化需求。自从进入‘十一五’,全县干部、群众心连心攻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基固本惠及城乡,实现了遍地‘开花’全覆盖。百姓笑在脸上,领导喜在心头!”双流县委副书记周先毅在4月13日四川省文化厅在双流召开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精彩致辞,并博得了与会的省、市(州)文化厅局、文化馆、图书馆等部门负责人的热烈掌声和交口称赞。当140位代表驱车参观了双流县华阳街道劲松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黄甲镇综合文化站、胜利镇白塔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和正在兴建的县图书馆新馆后,纷纷为双流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95万人民创建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模式与新成果,感到振奋鼓舞,受到启发鞭策。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在现场会总结报告中,对5年来双流县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的辉煌业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赏。他说道:“双流县党政领导部门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纳入基本民生内容,大幅度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近两年就达1亿多元;双流县惠民、利民、富民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落地生根,做到了全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全覆盖;广大老百姓成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积极参与者和热情创造者,为全县力争实现‘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示范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的宏大目标,夯实了文化基础,提供了精神支撑,培育了后备力量。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的双流县站在新的高度,奋力打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极有推广价值,值得全省文化战线学习和借鉴!”
双流县委、县政府为赢得全县经济繁荣发展持续增长,以战略眼光和创新魄力及时出台了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即《双流县“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和《关于双流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重点突出了“三个统一”,即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的建设规模质量评估统一标准;各镇、街道相关部门文化干部的年终业绩考核统一标准;各镇、街道财政扶持文化专项经费的运营情况考核奖惩统一标准。“三个统一”层层落实、坚决落实、年年落实,有力地掀起了全县兴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热潮。
“双流县扶持文化的一个绝招,就是把县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加大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深度和强度,为全省乃至全国县(区)做出了大投入文化建设的典范。我谨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向双流县委、县政府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谢意!”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在现场大会由衷地说道。
4.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兴起,经历了70年代的萌芽阶段和90年代的探索阶段,由本世纪伊始,进入了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20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截至2003年底,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已达1274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5%,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占我国GDP的3.1%;从就业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已经超过批发和零售业;从经济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大体相当,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已经充分显现。
但是,从全球的范围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较为落后和缓慢。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仅在2000年英国文化产业产值即占GDP的7.9%,日本文化娱乐、消费占GDP的18%,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己占GDP总量的18%至25%,音像业己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相比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占我国国民GDP的比重,较之发达国家确立的支柱产业地位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和没有走上法制化轨道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成熟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建立并完善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场能够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长久以来,文化被认为是单纯的公益性事业,从而由政府财政包办、垄断性经营,既没有采取市场化战略,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因而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阻碍了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可分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的进入,政府包办的体制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民间投资成本较高,外资由于文化市场准入方面受到限制也较难进入,致使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和单一,由于只讲投入不注重产出,政府投资效益不佳,另外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保护,民间和外国投资也存在重复和无效现象,投资回报率不高;尽管我国整体上对文化产业实行了优惠税率,但是文化产业中某些行业的税负依然比较重,其中的规定还不够科学,使得税负分担不够均衡合理;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文化方面或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教育法》、《商标法》、《广告法》、《行政许可法》以及《娱乐场所保护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等,并也制定了一些配套的实施细则,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文化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线条较粗,与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很不相称,法律保障也不完善。
5.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深圳,如何进一步依托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日益迫切地摆在了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事实上,深圳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更是从“文化立市”的高度出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深圳第四大产业的同时,把满足广大市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和实现他们的文化权利作为出发点,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两城一都”的建设方略、“文博会”的成功举办……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文化创新,已经成为深圳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
福田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福田区应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来抓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并以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来塑造城市形象,历史性地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既是顺势而为的抉择,也是内在需求的驱动。曾几何时,人们对深圳文化充满了怀疑。同样,当深圳实现从渔村到城市的急剧嬗变时,也感受到了“无根”的虚悸。据2003年发布的《深圳文化发展蓝皮书》透露,2002年底,深圳700万总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75%,外来人口中,来自农村的就占71.6%。深圳人才总量仅74万人,远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福田作为深圳城市中心区,其人口结构也并无二致。人们开始规划深圳未来的发展和它应起的示范作用时,对特区文化问题的反思也进入了更为深入的阶段。“经过25年改革开放和15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取得了累累硕果,我们必须把这些果实回馈于人民,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分享这些成果。”福田区委书记许德森这样说,“所以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一个人文的福田将是构筑和谐福田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它提供绵绵不绝的动力。”
在开展辖区大文化建设过程中,福田区还大胆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增强政府服务职能,并整合辖区文化人才资源,建立健全各类基层文化组织,全面调动辖区各类专业、业余人才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激发了社区文化发展的活力。目前,福田形成了以文化局、文联为龙头,以文化馆、站、协会和社区文艺骨干为主体的文化人才队伍和庞大的文化团体网络。全区各种业余文艺团体有150多个,其中50多个团队常年活跃在各社区,为居民奉献高水准的文艺节目。本着“群众参与、群众创造、群众享受”的理念,这些团队配合区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双百工程”和“四进社区”活动,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办得红红火火。其中,闻名遐迩的文化活动“三大品牌”——每年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家庭DV大赛,社区文艺工作者和居民群众齐登台,自编自演,其乐融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外来建设者的“家园感”、“归属感”,营造了一个红火祥和、安定团结的文明社区。仅2005年,福田区就先后举办了118场艺术展览、125场文艺演出、1317场(次)的各类文化活动。繁荣的群众文化孕育出不少唱响时代主旋律的文化精品。据统计,近年来,福田区有12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仅2005年就有34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事实上,“福田模式”不但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引发了特区文化建设模式的升级,在全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典范性和指导意义也日益显现,已然成为一个创新标本。
6.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形态,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通过开发利用文化内容和知识产权,生产有形或无形的艺术产品和创意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以“文化再造和创意”为核心,通过现代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并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最直观、最具体的反映。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德国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都成为本国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
战后的日本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国民经济成功的实现了从工业制造经济到文化知识经济的转型,文化产业担当起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任,并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成为与之总体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世界第二强国。
战后的日本在经历了战后复兴期(20世纪40-50年代)、快速发展期(20世纪60-70年代前期)和稳定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日本奇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但是,其间的两次石油危机和本币升值的冲击,也对日本的传统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经过深刻反思,构建生活品质大国成为新的发展目标。日本政府以积极的姿态主动介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在国家层面上,文部科技省、文化厅、经济产业省、总务省和国土交通省等部门对“文化立国”战略予以大力支持,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形成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地方政府层面上,47个都道府县以及其下的市町村等各级政府则通过大力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祭祀活动,因地制宜发展独具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创作中充分应用科技手段、融入科技元素,开发出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表现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优秀文化产品;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全部市场化运作,在文化产品的推广中,实行产销分离的推广模式,受到欢迎的文化产品迅速进行系列开发和衍生开发,形成滚动开发的规模效应;“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日本擅长于将本国的文化格调融入到文化产品中,通过准确的文化定位,反映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自此,以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技术和知识集约化程度高、对生活品质提升显著为特征的文化知识经济成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今天,日本是世界著名的“动漫王国”,是游戏软件第一大生产国,是世界上报纸发行量和个人订报最多的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不仅成为了日本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还扩宽了就业领域,从日本就业人员构成比例来看,文化产业从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65年升至3.3%,1975年达到4.2%。到21世纪初,日本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约400万,占就业总人数的6%以上。
三、申论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请结合“给定资料1-4”,试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10分)
要求:全面、简洁、准确, 150字左右。
2.“给定资料5”中提到“曾几何时,人们对深圳文化充满了怀疑。同样,当深圳实现从渔村到城市的急剧嬗变时,也感受到了“无根”的虚悸。”这里的 “无根”的虚悸是指什么?(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二、“给定资料3和5”都提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较为落后和缓慢。请以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报告》。(25分)
要求: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请以“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900-1100字。
以上就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2014天津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精品学习网愿意成为您备考当中最忠实的朋友,为您提供最新的考试辅导资料,请您密切关注!
标签:申论模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