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国家公务员考试难度加深:“多次相遇问题”剖析

编辑:

2012-10-24

 

{模型二}:告诉两人的速度和给定时间,求相遇次数。

【例2】甲、乙两人在长30米的泳池内游泳,甲每分钟游37.5米,乙每分钟游52.5米。

两人同时分别从泳池的两端出发,触壁后原路返回,如是往返。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则

从出发开始计算的1分50秒内两人共相遇多少次?

A、2 B、3 C、4 D、5

 

6

 

{模型三}:告诉两人的速度和任意两次迎面相遇的距离,求AB两地的距离。

【例3】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在A、B间不断往返行驶。甲车每小时行

2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已知两车第10次与第18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相距60千米,

则A、B相距多少千米?

A、95 B、100 C、105 D、110

【答案及解析】C。走相同时间内,甲乙走的路程比为20:50=2:5。将全程看成7份,则第一次相遇走1个全程时,甲走2份,乙走5份。以甲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以乙),第10次迎面相遇走的全程数为2×10-1=19个,甲走1个全程走2份,则走19个全程可走19×2=38份。7份是一个全程,则38份共有38÷7=5…3份(当商是偶数时从甲的一端数,0也是偶数;当商是奇数时从乙的一端数,比如第1个全程在乙的一端,第2个全程在甲的一端)从乙端数3份。同理当第18次相遇,甲走的份数为(2×18-1)×2=70份。共有70÷7=10个全程,10为偶数在甲的端点。如下图:

 

6

 

则第10次相遇与第18次相遇共有4份为60千米,所以AB长为(60/4)×7=105千米。

点评:对于给定任意两次的距离,主要是根据速度转化为全程的份数,找一个为研究对象,看在相遇次数内走的全程数,从而转化为份数,然后根据一个全程的份数,将研究对象走的总份数去掉全程的个数看剩余的份数,注意由全程的个数决定剩余的份数从哪一端数。

【例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在A、B间不断往返行驶。甲车每小时行

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6千米,已知两车第2次与第3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相距40千米,

则A、B相距多少千米?

A、90 B、180 C、270 D、110

【答案及解析】A。法一:同上题。相同时间,甲、乙路程比为45:36=5:4,则将全程分成9份。则一个全程时甲走5份,乙走4份。以甲为研究对象,第2次相遇,走的全程数为2×2-1=3个,则甲走的份数为3×5=15份,一个全程为9份,则第2次相遇甲走的份数转化为全程的个数为15÷9=1…6份,则从乙端数6份。第3次相遇走的份数为(2×3-1)×5=25份,转化为全程的个数为25÷9=2…7,则从甲端数7份。如下图:

 

7

 

由图第2次和第3次相遇之间共有4份为40千米,则AB相距(40/4)×9=90千米。

法二:在此引入“沙漏模型”。利用沙漏模型解题的前提是题干中已知两人的速度。将速度转化为相同路程的条件下两人的时间比,则以时间为刻度,画出两人到达对岸的路线图,两人走的路线图相交的点即为两人相遇的地点。s-t图中的路线因像古代记时间的沙漏故称为“沙漏模型”。本题中,甲、乙走到端点用的时间比为36:45=4:5。如下图:

 

8

 

根据路线图看出甲乙第2次相遇和第3次相遇的交点E和O,根据三角形相似,可得CE:EG=3:6=1:2,则求得第2次相遇距A地的比例为S/3,同理DO:ON=7:2,则第3次相遇距A地的比例为7S/9,则两次相遇比例为

7

为40千米,则S=90千米。

 

点评:考生如果能掌握“沙漏”模型,则会直观快速的提高解题速度。用交点判断是迎面相遇还是背面相遇的技巧:看相交的两条线是由同一岸引出还是两岸,同一岸则说明是背面相遇,不同岸则说明是迎面相遇。

用时注意:一般题干涉及到的相遇次数较少时可画,相遇次数太多,则会花费大量时间,不利于提高速度;画时的单位刻度要看时间比,如果时间比中的数据较大可把刻度画大。

{模型四}:告诉两人的速度,相遇次数较少时,利用s-t图形成“沙漏”模型速解。

【例5】A、B两地相距950米。甲、乙两人同时由A地出发往返锻炼半小时。甲步行,每

分钟走40米;乙跑步,每分钟行150米。则甲、乙二人第几次迎面相遇时距B地最近。

A、1 B、2 C、3 D、4

【答案及解析】B。利用“沙漏模型”。甲乙走到端点用的时间比为150:40=15:4,半小时两人共走的全程数为

8

个。对于单岸型,相遇6个全程,则是迎面第三次相遇(由前边公式推出)画出s-t图:

 

 

14

 

观察上图可知,可第3次迎面相遇的过程中,甲乙有一次背面相遇(交点由同一点引出)。而在三次迎面相遇中第2次相遇离B地最近,并且可根据三角形相似求出离B地的距离。

标签:行政综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